独家修复的重庆抗战胜利欢庆老照片十分珍贵建议赶紧保存

1945年8月15日,重庆这个城市还没睁开惺忪睡眼就早已炸开了锅。天边一层灰蒙没散,街头巷尾的消息却像火蹿进了每个人的耳朵,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样的话,谁先听见,不是猛地一怔?差点不敢信。

确实是真的。屋檐下几个人又一遍嚷嚷着,彼此抓着胳膊,有的颤着手,一边大笑着,一边衣襟早就湿了,不知是汗还是泪。十四年了啊,拼到了头,终于盼来这句掷地有声的“投降”。可记忆里,警报常常像闹钟,半夜响,拎着被袋奔地下室,一次也没晒干过。这一回,似乎雨过天晴了。

消息扑进了每个家庭的灶间、堂屋、学堂、甚至医院。有人脑子里还在晕乎,或许“日本鬼子投降了”这几个字,像鬼打墙一样转半天。有人嗓子一下叫哑,直接奔了街上。你要问他们哭着还是笑着出来的,说不清,那时也没人讲究什么仪式。

八月末,重庆的燥热还没散去。不信心的人多少还有点狐疑,可国民政府把话摊开讲,9月3日就是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事敲定,全国都放假一天,重庆搞大场面,大家伙总要见证个热闹。结果,重庆人却把胜利过成了新年,好像要把过去的苦一把甩脱。

这天早上,不等饭熟,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找出旧时过年才舍得穿的新衣裳。窗口门上,歪歪斜斜地贴满了“庆祝抗战胜利”“同盟胜利”,有人干脆不管糨糊还粘不粘,贴完了才觉大事已成。孩子脸上也兴奋,拖着大人四处蹦。是不是有点闹剧味?反正没人笑话。

9点半,较场口变成了海一样的人头,五六万市民挤在一块儿,密密匝匝地连缝隙都难找。空气里盹着汽笛声、警报声,轰隆的炮声,钟声像是一齐撞进了每个人心坎。那些年重庆警报没停过,这回却成了一种仪式,庆祝这个城市和国家新生。

主席团主席英惠德,穿着正装亮相,不苟言笑。随后,吴铁城、肖亦五嘴里吐出的每一句都是“洗雪大耻”,对四海八方的人都像在讲,今天,就今天,这辈子的屈辱,全扔下了。可是,有些老百姓却低头偷偷抹泪,他们知道,自己的亲人永远也回不来了。

热闹总是需要个高潮。抗战胜利大游行从广场发起,三辆卡车走在最前头,卡车上立着“V”字,有和平女神撑场。那股子胜利的意味,从找不到底的队伍里渗出来。舞狮的鼓点踩在心上,舞龙的身影穿过空地,每个人都像回童年,恍惚觉得世界一切安好。

街道上看热闹的不只是中国人,美军也混在游行人群里。吉普车一辆辆晃过,有美国士兵挥手喊着“Congratulations!”气氛竟然有点国际范,谁会想到重庆会有这样的场景?重庆人以前见到老外还会躲,这天是他们主动拉着老外的手。

游行走到中兴路,焦点自然转到蒋介石身上。他站着不动,看上去腰直肩阔,目光透着一种压不住的自满。这一刻,他是被顶礼膜拜的领袖,旁人也不自在,不知是该欢呼还是该怀疑。

有人说,蒋介石是戴了一顶胜利的高帽。可再耀眼的高帽,帽檐下的脸也有阴影。抗战胜利了,战场的血脉贲张一下归于了寂静,可新的纷争,却会不会就在转角里等着?大家都明白,外人的掌声背后有太多看不见的算计。

庆典不是只有形式,国民政府很快颁布命令:全国停征兵、免赋税一年,各种战时法令大幅删改。补偿抗战官兵,安慰罹难的百姓。但其实换个角度瞧,亲历过白色恐怖的重庆民众,有几个人能相信政策真会一刀切?或者只是暂时安抚人心。可节日气氛太浓,没人愿意挑刺。

人们头一天还是心里有刺,第二天却会觉得,一夜之间,嗓子不哑了,脚步轻了。这种情绪像流感,很快传遍整个城市。但没几天,有人发现自己仍在为明天的柴米油盐发愁,剩下的热情,也只能压成一口叹息。

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供给全国资源的时候也没少受气。日本空袭损失惨重,这座城市的楼房被炸毁了三分之一,数万家庭凋敝。胜利之后,旧伤口还没愈合,新的秩序又得学习怎么适应,没人有现成答案。

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很快意识到,“胜利”这两个字背后的巨大成本。有一部分公务员,表面上喜气洋洋,内心其实压力更大。分配资源,发放补助,重新部署战时撤退的机关,谁能继承因抗战而倒下的职位?这些问题谁理得清楚。

还有个别富商,趁着热闹,悄悄把游行当天的生意翻倍做。商铺门口挂横幅,卖的却是洋货,没人管。有人觉得时代变了,说不定明天又有人上街抗议,到底谁说的准呢?轻轻松松放下包袱,哪里有那么容易!

街头常能听到有人抬杠:说不定以后日子更不好过。“八路军都给分田分地了,咱们还在为一块豆腐心惊胆战。”多种声音交错,热闹里夹杂着隐约的纠结。

也许,美军的参与让重庆人的荣誉感更强,但后来的分歧更加明显。很多市民忽然想起来,胜利是全国的,重庆只是一个节点。但是抗战最苦、付出最多的地方,无非就是重庆——这座城不容易。

民间有人办起了小型祈福仪式,也有家庭烧香祭祖,希望在死去亲人面前,说一声“我们赢了”。可自家饭桌还是没摆满菜,有人笑中带泪,倒底是真喜还是假意?这些细节,好像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人情世故混成一团。

当年孩子们跟着大人敲盆敲碗,今天再回想,谁也解释不清为啥要敲。是不是害怕静下来就会梦见空袭?庆典明明风光,多少老百姓却记得夜里梦见乱跑。那些连轴转的忐忑,不过换了种说法罢了。

这一切,也许真不该有太多讨论,有时候摆明了问句更容易让人清醒:胜利了,然后呢?老人讲,家家都贴标语,但真正欢喜的只有极少数,其他人不过是跟着热闹。其实什么都是嘴上功夫。纯粹的欢庆和复杂的顾虑,彼此挤在一张桌上。

重庆这个城市,按说该是彻底摆脱战争阴影了。可回头再问一句,谁能保证明天不再有不安?盛大的庆典留下的,是不会消失的余温,还有不止一种答案的未来。

现实有时一句话就能戳穿气氛。那年重庆人过得热闹,可谁敢说他们真的只是在庆祝一场胜利来着?

抗战胜利的记忆,仍留在这座城市空气里。回忆甜得发涩,生活总要继续。

说到底,大场面热闹过后,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从家门口开始的,也只能自己把日子过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重庆   珍贵   建议   热闹   这个城市   高帽   庆典   国民政府   仪式   战时   气氛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