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数学又掉了10分,不报个补习班真不行了!”深夜的家长群里,李姐的消息带着焦虑刷屏。旁边,刚上初二的儿子房间亮着灯,作业本上的红叉比上周又多了几个。
“补还是不补”,成了每个家长绕不开的选择题。有人砸钱报班却越补越差,有人拒绝补课孩子反而后劲十足。三个家庭的故事,或许能帮你理清思路。
一、补到凌晨的孩子:“我讨厌数学,更讨厌妈妈的眼神”
“从五年级到初二,数学补习班换了6个,成绩从80分到75分,人却越来越沉默。”张哥说起儿子小宇,语气里满是无奈。
为了让小宇“不落后”,妻子把周末排得比上学还满:周六上午奥数班,下午刷题课,周日还要线上一对一。孩子常常学到凌晨,课本上写满了公式,却在日记本里画满了“不想学”的涂鸦。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暑假。小宇因为长期熬夜免疫力下降,肺炎住院一周。病房里,他抱着一本《数学趣味故事》看了又看,说“原来数学可以不用算那么多题”。张哥突然醒悟:孩子不是学不会,是被补习班磨没了兴趣。
出院后他们停了所有补习班,张哥每天陪儿子玩“超市算账”“图形拼搭”的游戏。半年后,小宇的数学成绩没暴涨,但作业不再拖拉,甚至会主动问“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
真相:当补课变成“填鸭”,孩子记住的是公式,丢掉的是思考的欲望。比起分数,“愿意学”的内驱力才是根本。
二、拒绝补课的妈妈:“我更怕孩子没时间发呆”
“全班45人,43个在补课,就我们没补。”成都的陈姐说起女儿朵朵,语气坚定。
朵朵上四年级时,语文阅读理解总丢分。老师建议报“阅读提速班”,陈姐却带孩子去了图书馆:“你随便挑,哪怕看漫画也行。”
最初一个月,朵朵真的只看漫画,陈姐没催。后来她翻到一本《汉字的故事》,追着问“为什么‘休’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看到《昆虫记》,蹲在小区观察蚂蚁搬家能看一小时。
期末语文考试,朵朵的阅读理解扣分少了一半。老师惊讶:“她的答案里有自己的观察,不是套模板。”
陈姐说:“补课教的是‘标准答案’,但孩子需要的是‘自己的答案’。比起坐在教室里听别人讲,不如让她在生活里慢慢悟——发呆、观察、提问,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事,其实是在攒学习的‘底气’。”
三、“精准补课”的智慧:补“漏洞”而不是补“时间”
“不是不补,是不能瞎补。”教了15年学的王老师,给自己儿子的补课方式很特别。
儿子上初三时,物理电学部分总出错。王老师没直接报班,而是让孩子把错题分类:哪些是公式记错了?哪些是题意理解错了?哪些是步骤漏了?
最后发现,80%的错误是“没读懂题目里的隐藏条件”。她找了10道同类题,陪着儿子一句句分析“题目里的‘光滑’是什么意思”“‘恰好’藏着什么暗示”,练了一周,这类题再没错过。
“很多家长把补课当成‘保险’,觉得报了就安心。其实补课该像‘修自行车’——哪颗螺丝松了拧哪颗,而不是把整个车拆了重装。”王老师的经验是:先找到孩子真正的“卡点”,再针对性补,比盲目刷题高效10倍。
补不补课,核心看这3个问题
1. 孩子愿意吗? 强扭的补课只会让孩子把“学习”和“痛苦”画等号,哪怕短期提分,长远来看是在透支动力。
2. 能解决真问题吗? 是知识点没吃透,还是学习习惯不好?前者可以补,后者靠补课没用,得从“按时写作业”“整理错题”这些小事练起。
3. 有没有挤掉“留白时间”? 孩子需要时间发呆、玩耍、犯错——这些看似和学习无关的事,其实是在培养专注力、创造力和抗挫折能力,这些比分数更影响长远。
就像一位教育专家说的:“补课是‘应急药’,不是‘营养品’。偶尔用可以,但不能当饭吃。”
你给孩子补课了吗?是越补越顺,还是越补越累?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