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追求完美的巨星,为何最终仍会走向绝望?
二十多年来,人们总想知道张国荣去世的真正原因,却只得到“抑郁症”这个单一答案。
如今,王晶开口,却指向了一个之前很多人都忽略的一个大人物……
一个人要走上巅峰,总得先爬出泥潭。
即便是他凭一首《Monica》跳成了全城焦点,坐稳了歌坛头把交椅,可是电影圈的偏见依然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英雄本色》里,周润发登场,掌声能掀翻屋顶。
轮到他,台下竟有嘘声。
这种冷热两重天,搁谁身上受得了?
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得到的认可却总要打个折扣。
这声倒彩,究竟是喝给谁的?是角色,还是他本人?
没人说得清,但那根刺,就这么扎进了心里。
为什么是他?他明明那么好。
王晶给了一个当时人尽皆知,却又秘而不宣的答案:
他的感情世界,在那时保守的香港,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隔开了他与普罗大众的心理距离。
这不是今天我们轻飘飘一句“尊重祝福”就能带过的事。
在那个年代,这就是“异类”,是摆不上台面的“话题”。
他越是想用作品说话,想让人们只看他的才华,那些标签就越是像牛皮糖一样粘着他。
他演活了那么多角色,却唯独演不好社会期待他扮演的“张国荣”。
这种撕裂感,是慢性毒药。
一边是舞台上光芒万丈,享受着顶级的鲜花与掌声。
另一边,又要独自消化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审视、非议和不解。
他的敏感与骄傲,都在这场无声的战争里,被反复碾压,日夜消耗。
人最怕的,不是一直活在谷底,而是看见了天堂,又被一脚踹了回来。
张国荣后期的艺术生命,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顶级的演员和歌手了。
他想当导演,拍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
这是所有顶级创作者都会萌生的野心,是艺术生命的一次跃迁。
王晶提到的那位“内地大哥”,就是他梦想的翅我们或许能潜得更深,去看看那片属于张国荣的水域,究竟藏着怎样的暗流。
当时,一位财力雄厚的内地老板拍着胸脯,说要为他的导演梦保驾护航。
对于正苦于找不到出口的张国荣来说,这不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吗?
他认真了。
把全部心血和热情都投了进去,剧本、班底,甚至早早给圈中好友打了招呼,许下了角色的承诺。
这是艺术家的孤注一掷,也是男人间的信义。
可命运的玩笑,总是来得又急又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结果“东风”没来,那位“大哥”却先进去了。
一切戛然而止。
这已经不是一次投资失败那么简单。
这对张国行来说,是一场信誉的破产,一场尊严的坍塌,一场艺术热情的瞬间熄灭。
他要如何向那些他亲口邀请的朋友交代?他要如何面对那个曾意气风发的自己?
梦想被现实以最粗暴的方式击碎,发出的响声,只有他自己听得见。
我们现在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生理疾病,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失衡了。
王晶说,张国荣早就知道自己病了,也去看了医生。
但他似乎没能坚持吃药,医生也只是开了药,没有采取更强硬的干预。
这听起来很奇怪,但身处其中,或许又是另一番光景。
一个在乎形象胜过一切的人,要如何承认自己“失控”了?
他或许想保留最后的体面,或许打心底里抗拒药物带来的麻木感,又或许,疾病本身就在蚕食他的理智和自律。
我们无法苛责他,也无法怪罪医生。
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结果:那道抵御绝望的堤坝,在经年累月的偏见冲刷下,在梦想决堤的重击下,本就千疮百孔。
现在,疾病这最后的洪水,终于漫了上来。
他不是没有挣扎。
他只是在漫长的消耗战里,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而这个内地的大人物,有人说是周正毅,因为他曾经也是被称为“上海首富”。
还有的人说是石雪,毕竟他与很多圈内的明星有过合作,关系也很好。
可这一切都只是网友的猜测,并没有真实的证据,指向具体是哪一个内地大佬!
张国荣在娱乐是很好的人,帮过太多演员,也被一次次出卖。
经常在失望绝望中抑郁中醉酒清醒,清醒如梦,最终可能彻底死心!
张国荣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他个人,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所有的铺垫,所有的伏笔,都指向了那个令人心碎的结局。
他最后留下的那张字条,寥寥数语,却比他任何一部电影的台词都更沉重。
那句“呢一年未好辛苦”(这一年很辛苦),浓缩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煎熬。
而那句“我一生人无做坏事,为何会这样”,则是一声响彻云霄的发问。
这句问话里,有委屈,有不甘,有愤怒,更有最深的疲惫。
这是一个善良、追求完美的人,在耗尽所有力气后,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也是最无助的质问。
斯人已逝,风也继续吹。
这个问题,他带走了,也留给了我们所有人。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