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嘉宾走进峨眉山:看到了一个具有学术价值与借鉴价值的遗产保护路径

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11月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与会专家,走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峨眉山,开展实地考察,沉浸式感受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历史脉动。

临近中午,专家们抵达峨眉山,登上海拔3079米的金顶,恰逢大雪。漫天飞雪,点缀山林,与金黄色的建筑,构成一副绝美的雪景图。

专家们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了峨眉山儒、释、道三教融合发展的历程,不同时期建筑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峨眉山当前“修旧如旧”的保护路径。

漫天飞雪与金黄色的建筑构成一副雪景图。图片来源:峨眉山市委宣传部(悟华)

在报国寺,专家们参观了康熙题写的“报国寺”匾额,以及依中轴线布局的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等建筑。

最后在峨眉山博物馆,专家们通过沙盘、化石以及各类文物,从地质、动植物、历史、宗教、民俗等领域,系统了解了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核心价值,感受峨眉山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植物王国”“动物乐园”的自然禀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

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嘉宾走进峨眉山。杜卓滨 摄

考察过程中,专家们多次为峨眉山因地制宜开展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点赞。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二级研究员万琳,多次就峨眉山的具体实践,进行询问。当晚,她告诉记者,在论坛上,学者、专家们围绕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非常多的讨论。来到峨眉山实地参观、学习、印证之后,她发现峨眉山走了一条独特的、因地制宜、带有峨眉山印记的保护路径。

“这种结合实际,强调‘因地制宜’的保护路径,是遗址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高度关注的,其经验是具有学术价值与借鉴价值的。”万琳介绍道,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大,每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精神内核,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改造上面,必须得注重因地制宜。”

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嘉宾走进峨眉山。杜卓滨 摄

万琳告诉记者,在考察中,她注意到,峨眉山的遗产保护,将因地制宜贯彻得淋漓尽致,“该用铜板就用铜板,该用花岗岩就用花岗岩。就是为了让这个遗产保护的状况更好,生命力更加绵长。”万琳说,峨眉山的这种状态,让她非常感动。

记者注意到,峨眉山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区面积达154平方公里,凭借“雄、秀、奇、险、幽”的独特自然风光、丰富的生物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人类的瑰宝。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嘉宾走进峨眉山。杜卓滨 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旅游   峨眉山   价值   中华文化   天府   遗产   路径   嘉宾   学术   论坛   因地制宜   专家   自然遗产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