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罕见,沙特和约旦换地实现双赢

沙特在1965年同意与约旦进行土地交换(约旦以约7000平方公里的内陆沙漠换取沙特约6000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12–19公里的红海海岸线),表面看似沙特“让步”,实则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的精明决策。以下从地理、政治、经济及长期利益角度分析其动因:

一、沙特的地理优势与战略冗余

1. 海岸线资源丰富

沙特拥有长达2448公里的海岸@线(东临波斯湾、西濒红海),且多处是深水良港。而换给约旦的12–19公里海岸线位于红海最北端的亚喀巴湾,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需先经蒂朗海峡进入红海,再通过苏伊士运河通往地中海或南下印度洋,航运效率远低于沙特其他港口。

结论:这段海岸线对沙特价值有限,割让后不影响其海运主导地位。

2. 换取土地的资源潜力

沙特获得的6000平方公里土地虽为沙漠,但地质勘探显示该区域蕴藏约400亿吨油页岩(尽管1965年技术无法商业开采)。沙特作为资源开发长期主义者,更看重土地潜在的资源价值而非短期收益。


二、地缘政治:拉拢约旦,强化区域影响力

1. 化解历史矛盾,构建盟友关系

沙特家族(沙特阿拉伯)与约旦哈希姆家族(约旦王室)曾因20世纪初汉志王国灭亡结仇。但二战后,沙特需要在中东对抗埃及、以色列等势力,而约旦作为亲西方国家且扼守亚喀巴湾,战略地位重要。通过换地,沙特以“低成本”换取约旦的政治靠拢,扩大自身影响力。

2. 控制红海北端交通节点

亚喀巴湾是红海通往约旦、伊拉克及叙利亚的咽喉。沙特通过支持约旦扩建港口,间接获得对该通道的潜在影响力。尤其在1960年代伊朗局势动荡威胁波斯湾石油运输时,沙特希望将亚喀巴港作为替代出口枢纽,保障能源安全。


三、经济成本与收益的精准权衡

沙特付出代价极低:让出的海岸线本身开发价值有限,且沙特无需投入建设成本。

获得实质土地收益:6000平方公里领土扩张(尽管沙漠为主)符合沙特“领土最大化”国策,且未来资源开发可能性存在。

对比约旦的迫切需求:约旦作为贫油国且80%国土为沙漠,唯一港口亚喀巴原海岸线仅7公里,无法支撑经济发展。沙特以冗余资源换取约旦的生存依赖,塑造“阿拉伯兄弟互助”形象。


四、长期视角:现代合作印证双赢逻辑

1. NEOM新城计划(2018年启动)

沙特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跨国新城NEOM,覆盖沙特、埃及、约旦三国。亚喀巴港因其扩建后的能力被纳入计划,成为核心物流枢纽。沙特通过此项目进一步整合约旦经济,强化区域领导力。

2. 能源与基建协同

2024年,沙特支持在亚喀巴建设约旦首个LNG终端(2026年投运),增强约旦能源安全,同时为沙特未来天然气过境提供可能。

沙特资助亚喀巴-马安铁路(2019年签约),将港口与内陆工业区连接,提升沙特货物经约旦转运的效率。


结论:沙特的“慷慨”本质是战略投资

沙特此次换地绝非“慈善行为”,而是基于 “冗余资源置换战略利益”的精准计算:

✅ 以低价值海岸线换取大片领土的潜在资源;

✅ 化解历史矛盾,将约旦纳入自身势力范围;

✅ 通过扶持约旦港口,掌控红海北端贸易通道。

50年后的结果印证了沙特的远见:亚喀巴港虽成为约旦经济命脉(占全国GDP 30%以上,年吸引外资140亿美元),但沙特通过NEOM计划、能源合作等深度绑定约旦,形成“小国依赖大国,大国主导区域”的格局。而当年换得的土地,随着技术进步(如油页岩开发),未来仍可能转化为实际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历史   约旦   沙特   近代   罕见   红海   海岸线   土地   港口   波斯湾   冗余   沙漠   油页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