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提倡:超过65岁的老人,宁可在家做家务,也别出去做这些

天气渐渐回暖,65岁的王大妈最近莫名地有些闷得慌。女儿心疼她,总劝她多出去“活动活动”,比如去跳广场舞、晨练跑步、赶着给小区的花圃除草。可王大妈总觉得,每次“锻炼”回来,不仅腰酸腿疼,晚上反而睡得更差了。一次体检,医生却说:“其实,您现在最适合的运动方式,恰恰不是那些大强度群体活动!”

听到这话,王大妈愣住了,“明明抖音上都说多动养生,怎么院士反而劝我多‘宅家做家务’?”相信很多老人、子女都没想到,有研究明确指出:超过65岁的老年人,过度强调户外高负荷锻炼,风险甚至高于青春期。那么,多名院士为何一致呼吁宁可宅在家做家务?家务和“锻炼”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尤其是第3种户外活动,可能正在让不少老人健康“埋雷”。本文结合院士共识与国内外研究,一次讲明白,并给出实操建议。

家务真的比频繁外出更健康吗?院士如此强调有何深意?

近年来,多名知名院士在《中老年人健康白皮书》《中国老年活动科研报告》中反复强调:家务劳动,是适合高龄人群的优质日常活动。院士们明确:

日常家务(例如扫地、擦桌子)可带来适宜的心肺负荷,平均心率维持在60-90次/分,可控制老年人运动量在安全范围内。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团队调查了7258名65岁以上人群,发现每周进行4小时家务劳动者,其跌倒风险较常年跳广场舞类的人群低了约24.7%

适度家务还能促进“功能性用力”,即用腿、手、腰等多个关节低强度协作,不易因“用力过猛”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关节损伤等常见的老年病。

反观热衷于晨练跑步、广场舞、快步行走等户外高强度锻炼的老人,相关数据并不乐观。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数据显示:每年入院的65岁以上运动型损伤老人,超六成为户外活动导致,而这些损伤背后,往往被“越动越健康”的观念误导。

哪些“锻炼”反而让人受伤?别忽略第3种常见危险

坚持“该动”的老人,更需警惕以下几类高风险户外活动:

快步走和长跑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指出,65岁以上人群快步走、慢跑,心血管急性事件率(如心绞痛、卒中)比正常步行高出13.6%。这是因为老年人心肺储备下降,剧烈运动容易造成心脏供血不足、血压短时间剧烈波动,极端者甚至诱发隐匿性冠心病。

扎堆跳广场舞

表面看“热闹有序”,但每年广场舞导致的膝关节扭伤、半月板损伤增加了18%(数据来源:《中国社区健康管理报告》),特别是音乐节奏快、连续活动时间长的场合,对下肢负荷相当于徒步爬楼梯30层

晨练赶“大早”

早晨室外空气温度低,血管易收缩。据北京同仁医院监测,清早6点-8点间,老年人室外活动时,急性脑卒中高发,比上午10点后高出2.1倍。有基础病的老人还易出现血压波动、头晕跌倒。

“随大流”种菜、支招修花圃

别小看这些看似轻松的运动,很多实际是弯腰、下蹲、手臂高强度工作。瑞士洛桑大学调查表明,65岁以上老人因长时间弯腰劳动,2年内腰椎受伤率上升了21%,特别容易“闪腰、扭伤”。

许多人忽略的是——高龄人群对体力负荷的“耐受窗口”非常窄,一旦超出,身体反应慢、恢复慢,小伤口小磕碰都可能“变大病”。所以,院士们反复强调,安全且持久的活动模式,比高强度炫耀型锻炼更有意义

让家务成为延缓衰老的“黄金运动”,这样做才科学有效

院士、老年医学专家给出具体建议,让家务变身“专属运动处方”:

分段式、间隔完成

家务不需要一口气做完。每20-30分钟活动,最好能休息5-10分钟,避免体力快速透支。比如上午擦窗,中午择菜,下午拖地,分散劳动,心肺得以间歇调整,降低疲劳积累。

因人而异选择家务类型

心脏基础病、关节问题的老人,更适合做抹桌子、叠衣服等静力型家务,避免重复深蹲、搬重物。实际监测发现,仅用单只手完成轻微家务(如拧干毛巾),血压波动比双手搬重物低至少15%

家务“适度升阶”法

想实现锻炼+收获成效?可以尝试“升级”日常家务:

拖地时顺便踮脚练习平衡;擦玻璃同步缓慢伸展;晾衣服时交替换手、转体,这些多角度动作减少单部位疲劳,还能刺激平衡感;留意身体信号,适时终止。

出现心慌、气喘、轻微头晕等即停手、坐下休息,绝不可硬拼。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建议提前监测血糖、血压,逐步增加活动时间。

家务搭配简单抗阻训练。家务虽好,形体肌肉锻炼也不可落下,可以搭配低强度拉伸、弹力带等“零器械力量训练”,每周做2-3次即可。

医学共识认为:超过65岁的老人,宜选择“易坚持、低冲击、灵活分散”的活动。日常家务,简单又可控,是最值得推荐的生活运动。不仅利于心肺、关节、平衡,还能增强“控糖能力”和免疫力,延缓衰老过程。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平凡的小事中。不追求“流量式锻炼”,让家务帮你慢慢变强,更能为家庭带来温馨和安全。当然,个体情况差异较大,文中建议仅供参考。如身体有明显不适或慢病史,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和指导,切忌盲目效仿。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指南》

3.《老年人运动损伤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4.《中老年人健康白皮书》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5.《中国老年活动科研报告》

6.《Mild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s Risk of Mobility Disability—JAMA, 2022》

7.《The effect of household chores o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in elderly》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1

8.《社区广场舞活动与老年健康风险关系分析》

9.《高龄人群跌倒与运动关系浅析》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养生   院士   老人   家务   中国   人群   健康   老年   老年人   损伤   广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