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招魂的法器:真能让人魂归天为神吗?
文/图 张卫平
2000多年前,软禁在秦国的楚怀王客死他乡,消息传回楚国的国都纪南城后,屈原一边舞动着手中的魂幡,一边吟唱着“魂兮归来!哀江南!”他无比深情地召唤着楚怀王的魂魄,希望怀王的魂魄能从西北的秦国返回故里,归葬江南。
屈原手中舞动的用于招魂的“魂幡”,源自楚人的创造,是“招魂复魄”“魂归天为神”的转换法器。楚人认为,人的灵魂既可以四处游荡,也可以归天为神。而那招魂的法器,则是楚人对灵魂理解和想象的具体载体。
荆州古城明月楼下的屈原雕像
"我们的肉体终有一天会死去,但我们的灵魂不死。"作家屈远志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楚人对灵魂的独特理解。在楚文化中,灵魂并非随着肉体消亡而消散,而是可以"归天为神"或"入地为鬼"。
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会轮回转世不同,楚人相信灵魂既可四处游荡,也能升华为神。这种独特的灵魂观,催生了楚人一系列招魂仪式和法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魂幡"。
绣幡,西汉,前二世纪—前183年,长66.5、宽58.8厘米。荆州谢家桥一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揭开了楚人招魂法器的神秘面纱。这幅"T"型帛画实为楚人导引灵魂升天的"魂幡"——出殡时悬挂在竹竿上前导送葬队伍,入葬时则覆盖在内棺之上。
魂幡又称灵旗,是楚人用来招引亡魂的旗帜,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中。楚人在丝帛上绘制龙凤、飞天羽人等图案,作为灵魂的引导者,表达对再生的强烈愿望。
玉覆面,战国,荆州秦家山二号墓出土,长径20厘米,短径13.9厘米,厚0.23厘米,荆州博物馆藏
要实现"魂归天为神",首先需保证尸体不腐。楚人相信玉石具有保持尸体鲜活状态的神奇能力,由此催生了奢华的"玉敛葬"习俗。
荆州秦家山2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尤为珍贵——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用整块玉雕制成的丧葬面具。这件与真人脸庞大小相仿的玉覆面,四周有8个对称小孔,用于缝缀在丝质覆面上,再系以玉璜、玉佩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玉覆面面部轮廓为上宽下窄的瓜子脸,头发、胡须中分式,与楚墓出土的木俑极为相似,显然是以当时的楚人为蓝本制作而成。
《楚辞·招魂》记载了屈原为客死他乡的楚怀王招魂的场景:"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舞动魂幡,深情呼唤怀王魂魄回归故里,暗含希望先王庇护楚国的爱国情怀。
楚人的招魂仪式,从单纯的灵魂信仰,升华为对家国精神的坚守。正如屈原所示,即便肉体消亡,精神仍可通过文化仪式得以延续——包粽子、划龙舟,不正是对屈原精神的千年呼唤吗?
对于招魂这类"唯心"习俗,孔子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提醒人们注重现实生活。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生死问题的理性态度——理解灵魂文化的精神内涵,但不盲从迷信。
楚人的招魂法器,不仅是丧葬用具,更是楚文化独特生死观的物质载体。它们见证了楚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灵魂归宿的想象,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谱系中璀璨的一章。
文物图源:荆州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