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川军捷报"击毙一红军将领",蒋介石看到名字反而破口大骂

1933年4月,蒋介石在南昌收到一封战报,来信人是川陕边“剿匪督办”田颂尧。电报中称他已收复通江县,红军溃败,文末还特别提到击毙了一名高级红军将领恽代英。

蒋介石看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随后便大发雷霆。之后他立刻回电要求田颂尧详细说明击毙恽代英的细节,还要递交相关证据。

田颂尧

恽代英是谁?为什么他的死会让蒋介石如此激动?田颂尧又将面临怎样的处境?

胜利电报中的“诈尸”将领

1933年4月,看着电报中的“红军兵败如山倒,匪众望风而逃,死伤数万”。蒋介石并未细究其真假,只觉得局势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心情一时不错。

但是看到最后一句“敌高级将领恽代英亦为我军将士击毙,”蒋介石顿时变了脸色。他反复看了几遍,确认不是笔误、不是相近字,电报里确实写的是“恽代英”。

恽代英

蒋介石当然知道恽代英是谁,他曾是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员,在共产党中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1931年被捕后,蒋介石亲自签字,命令立即处决。行刑前,恽代英还在监狱中写诗、讲话骂他,拒不投降。

按底下人汇报,他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

可这次电报上写了他被“击毙”,等于说恽代英在四川又死了一次。这种错误不是简单的笔误,涉及到政治事件和真实身份。如果消息属实,说明1931年行刑出了问题;如果是假的,那就是有人在谎报战功。

蒋介石开始怀疑当年的执行是否有人做了手脚,用其他死刑犯顶替了恽代英。这个念头让他不能释怀。

他要求田颂尧汇报详细情况,包括是谁击毙的,在哪击毙的,有无目击证人,有无尸体、有无照片。

田颂尧接到回电时,起初还以为是表扬,直到看清电报内容,才意识到出事了。

电报中提到“恽代英”是根据通江县城里的一条街道得来的。川军收复县城时,发现有条街叫“恽代英街”,有人说这可是红军纪念的一位重要人物,说不定就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咱们击毙了。

手下的人觉得这是个邀功的好机会,就把这条“击毙高级将领”的信息加了上去。

恽代英

在电报发出前,田颂尧没有做调查,他本人对这个名字也并不熟悉,也没人核实这位恽代英是否就是1931年被处死的那位。

没想到却正巧撞上蒋介石的枪口。

蒋介石也不是第一次看到战功虚报,但像这种涉及特定政治人物的错误,绝非一般失误。

他连续几次催促回电,要田颂尧彻查,蒋介石担心,不查清楚这件事,将来如果外界知道这个乌龙,不仅田颂尧难堪,自己也难辞其咎。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田颂尧命令全军调查“击毙恽代英”的情况,并悬赏重金,鼓励相关士兵出面。

结果连问三天,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说自己打死了这个人,也没有尸体,也没人见过他,更谈不上照片。

这个时候,田颂尧才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直到南京相熟的人传来消息,才知道恽代英在两年前就被处死了,而且是蒋介石亲自下的命令。

当时的执行过程有明确记录,是政治案件,不可能出错。

恽代英

消息一传来,田颂尧慌了。他不敢再等,主动向蒋介石发电报请罪,说自己“未察之失”,是手下“错报战功”,自己轻信之下才酿成错误,并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蒋介石虽气愤,但没有撤他的职务。田颂尧是川军中少数能打的将领之一,当时局势紧张,他也抽不出人来替换。他只能先压下这件事,吩咐以后不得再犯。

政治教员与黄埔四凶的过往恩怨

恽代英和蒋介石可以说十分“相熟”。他曾是国民党内部重点监控的人物之一。1926年,恽代英以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员。

那时黄埔军校内部存在两个相对立的政治组织。一个是蒋介石主导的“孙文主义学会”,主要宣传三民主义的传统解释;另一个是由共产党主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吸引了大量有理想、有思想的青年军官。

“青年军人联合会”影响力日增,蒋介石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这个组织在“拉人头”,破坏了他的掌控。

之前的政治教员大多谨慎行事,不愿得罪校方。而恽代英一来风格完全不同。他讲课直接、立场明确,公开批评右派思潮,深得学生欢迎。

在周恩来主持黄埔政治部期间,恽代英是他的主要助手。周恩来离开后,恽代英接替了政治部主任一职,继续推动工作。他对学员的组织动员能力强,话语影响深远,成为黄埔左派的重要骨干。

蒋介石对他早有戒心。后来在谈及黄埔内部的“隐患”时,蒋将四人列为重点对象,即恽代英、邓演达、高语罕、张治中。这四人被他称为“黄埔四凶”,认为他们是校内不安定因素的代表。

1930年,恽代英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期间被捕。为了隐瞒身份,他使用了“王作林”这个化名。当时因资料有限,加之身份伪装成功,国民党方面并未查出他真实身份,仅以一般罪名判刑五年。

原本以为事件就此了结,不料1931年顾顺章叛变,把恽代英的身份全盘供出。这一信息直达蒋介石。

顾顺章

蒋得知恽代英已落网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去“劝降”,若不成则就地处决。

恽代英没有屈服,行刑前,他写下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也在临刑前的讲话中批评蒋介石倒向帝国主义,背离民族利益。这段话没有直接呈报,但最终还是被蒋介石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了。

恽代英的死对共产党是一次重创,但也让他在黄埔旧部中地位更高。很多黄埔学员私下对他表示敬佩,称他“言行一致,不辱使命”。

恽代英被处死后,他的事迹在红军内部流传甚广,特别是在红四方面军中。他的文章、讲话被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通江县城被红军占领后,为纪念他,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恽代英街”。

恽代英

这也是田颂尧后来误以为“恽代英刚刚战死”的由来。田颂尧因不了解恽代英,误把这件事当作普通邀功内容来处理,才酿成后续麻烦。

谎报战功引发的连锁反应

田颂尧在“击毙恽代英”事件上犯了错误,为此向蒋介石发电请罪。虽然蒋介石没有立即罢免他职务,但显然对他的信任已大打折扣。为挽回形象,田颂尧决定尽快发动一次全线进攻,力求打出一场能挽回面子的胜仗。

他判断红军主力已向通江以北撤退,自认为红军已经“溃不成军”,于是调集9个团进攻空山坝,企图压缩红军生存空间。他同时命令川陕边防军8个团向竹峪关推进,准备从侧翼包围。整个部署看上去密不透风,目标是快速解决红军主力。

但田颂尧没有意识到,红军早已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红军主动放弃南江、巴中、通江三县,是为了集中力量于内线,等待敌军进入山区,再进行反击。此前数次主动撤退,不是溃败,而是有意为之。

5月15日,红军先发动对竹峪关的反击,用一天一夜时间便夺回阵地,切断川军左翼支援。随后又集中4个师的兵力,向空山坝一带发起总攻,三天内歼灭田颂尧主力9个团,战局全面逆转。

田颂尧原以为“尾声阶段”的扫荡战役,结果变成了一场陷阱。他的指挥部在短时间内接连收到部队被击溃的报告,前线部队全线崩溃。红军乘胜追击,先后在赵光岭、麻石寨、乌龙垭等地取得胜利。

短短数周内,红军不仅收复通江、南江、巴中三地,还将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达三万平方公里,人员也从一万多人迅速增长到近五万人。

到了8月,红军又连续发动三次主动战役,进一步扩展地盘。根据地面积达到四万两千平方公里,控制人口约五百万,成为继江西之后的第二大根据地。

田颂尧原本希望靠战果挽回前功尽弃的形象,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一连串失利直接导致他无法继续留任。不久,他被撤去“川陕边剿匪督办”的职务,军权也随之被解除。

在国民党内部,这是一次典型的“战功翻车”。原本期待一次捷报消除前嫌,却因为情报判断失误与战略指挥失败,不仅失去了职务,也彻底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

但田颂尧并未立即遭到清算。此后几年他以寓公身份在重庆居住,未再参与军政事务。直到1949年,蒋介石准备退守台湾时曾邀请他同行,他最终选择留在大陆,随后参加和平起义,成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平稳度过晚年。

田颂尧

这起战报乌龙事件虽未彻底毁掉他的仕途,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本想借助战功再次往上爬,却意外脱离了国民党核心权力圈,也因此避过了内战期间的多次整肃和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历史   川军   捷报   将领   红军   蒋介石   名字   电报   通江   战功   黄埔军校   身份   政治   教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