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经济事务部宣布对中国控股的安氏半导体(安室半导体)实施前所未有的“接管措施”。
这是荷兰历史上第一次启用“货物可用性法”,表面上是维护国家安全,实则把中国企业的资产一把“收归国有”。
直白一点讲,这就是在全球市场上公然上演的“合法抢劫”。
荷兰政府这次动手的理由是什么?还是老掉牙的“国家安全”。但看看安氏半导体的业务,主要生产二极管、三极管等基础元件,既不是高端芯片,也没有敏感技术。
安氏半导体并非无名小厂。它的前身是荷兰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后来独立发展,2018年被中国文泰科技收购。此后,安氏成为华为、小米等中国科技企业的重要芯片元件供应商。
2024年,安氏营收达到147亿元人民币,占文泰科技集团六分之一。
荷兰这次操作,直接把中企在欧洲的关键资产“冻结”,决策权、股份全部交给托管机构,中方高管也被暂停职务,中荷之间的信任瞬间跌入冰点。
9月30日下令,10月13日就开始实施,前后不到两周。
更让人意外的是,安氏半导体内部的外籍高管不仅没有反对,反而主动配合荷兰政府,一起向荷兰法院申请“暂停中方CEO职务”,要求中国母公司转让股权。
荷兰政府没给中国企业任何解释或申诉机会,直接把公司控制权切割出来。
对于被强制接管的中方控股企业来说,这场“夺权行动”几乎没有任何反制空间。可以说,不仅是法律手段,连企业内部分裂都成了推动政府行动的工具。
荷兰这次出手的时间点非常微妙,正值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
特朗普叫嚣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中国宣布更严厉的稀土出口管制,欧洲各国对中企的打压力度不断加码。巧合吗?显然不是。
荷兰政府的真正意图,无非两个:一是配合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二是为自己在中欧谈判桌上争取筹码。
荷兰的阿斯麦(ASML)是全球唯一能量产顶级光刻机的企业,而光刻机的核心材料之一正是中国稀土。
如果中国真的祭出稀土“杀手锏”,阿斯麦的供应链将遭受重创。荷兰此举,很可能是“未雨绸缪”,提前在谈判中握有主动权。
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最担心的无非是市场风险、技术竞争。
如今,地缘政治已经成为最大的不确定性。荷兰政府这次强制接管,把“国家安全”无限上纲,说明什么?
说明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早已不是单纯的商业博弈,而是被纳入了大国博弈的棋盘。
对中国来说,这起事件至少有两点警示意义:
全球化投资要有“政治备胎”。
中国企业必须警惕,海外并购、投资不仅要注重市场和技术,更要提前做好法律、政治和外交预案。
企业要有专业法律团队、政治公关能力,必要时还要做好资产风险隔离,防止关键资产被“一锅端”。
科技自主比什么都重要。
安氏被接管,说明只要核心环节受制于人,就随时可能被“卡脖子”。
无论是芯片、电动车还是稀土、新能源,未来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已经从市场和技术,转向制度、规则和政治博弈。自主可控的科技体系,是应对外部风险的底气。
荷兰接管安氏半导体,只是近年欧洲对华博弈的缩影。欧洲曾是全球市场化和自由贸易的旗手,如今却在关键节点上频频挥舞“国家安全”大棒,对中国企业设限。
与此同时,欧洲却一边指责中国“未制裁俄罗斯”,一边又加紧对华技术封锁,这种“双标”早已引发市场反感。
欧洲政商界对中国企业的疑虑和敌意正在升级。无论是半导体、能源还是新材料,凡是中国有竞争力的领域,欧洲都在预设更多“安全门槛”。
这种趋势下,中国企业不仅要靠技术突围,更要在国际规则博弈中提升防御能力。
荷兰这次强制接管安氏半导体,绝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纠纷,而是中欧乃至中西博弈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任何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关键节点,未来都可能成为被人“卡脖子”的软肋。
中国企业要赢得未来,不仅要有技术和市场的硬实力,更要有应对政治风险和规则博弈的软实力。科技自主和战略定力,是中国能否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国际竞争已进入“硬碰硬”阶段,中国企业唯有居安思危,才能在风暴来临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来源:荷兰政府突然“冻结”中企子公司,背后推手曝光!——京报网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