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日讯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隐形麻烦”,平时没感觉,一旦腰背痛、变矮了,骨头可能已经脆得像酥糖,尤其是髋部摔骨折,医生常说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风险特别高。近日,青岛市预防医学会专家提醒,做好“吃、动、防摔”三件事,帮老人守住骨骼健康。
如何吃
不只是补钙,这些都得跟上
很多人觉得防骨质疏松只需要多喝牛奶,其实骨头需要多种营养“帮忙”,要“补得准”,而不是瞎补。
钙和维生素D “黄金搭档”不能少。专家提醒,5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得吃够1000-1200毫克钙,大概就是每天喝3杯牛奶(每杯200到250毫升)。维生素D也很关键,能帮着钙吸收,每天得有600到800国际单位,最简单的就是上午10点前晒10到20分钟太阳,要是天老下雨,就吃点深海鱼、蛋黄,或者遵医嘱吃点维生素D补充剂。最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足,钙吸收会“大打折扣”,骨折风险会翻倍,这俩“黄金搭档”缺一个都不行。
这些“骨骼小帮手”也得吃。蛋白质不能少,比如每天吃1到2个鸡蛋、1两鱼肉或瘦肉,60公斤的老人每天得吃够72到90克蛋白质(大概是1个鸡蛋加2两肉),蛋白质够了,骨头才能“长结实”。另外,吃点坚果、全谷物能补镁,吃点发酵食品(比如纳豆、腐乳)能补维生素K2,研究发现,每天补180微克维生素K2,腰背部骨折的风险能有效降低。
这些习惯会“偷”走钙,得改。盐吃多了会让钙流失,每天盐别超5克(大概一啤酒瓶盖);咖啡一天最多3杯,碳酸饮料一周别超2次,不然里面的成分会影响钙吸收,等于白补了。
怎样动
不是动得越猛越好,找对方法才管用
运动能刺激骨头“变结实”,但老人运动得讲究,2025年新指南说,有三类运动得结合着做,效果才好:
“给骨头施压”的运动,快走、打太极都合适。快走、打太极拳、练八段锦这些,能让骨头“受力”,帮着骨头长。每周至少动150分钟,比如每天走30分钟,分5天做就行。研究表明,坚持打太极1年的老人,骨密度能提高4.2%,摔倒的风险也能降30%。
练平衡,别让老人轻易摔着。平时可以让老人练练侧着走、单脚站(刚开始站10秒,慢慢加到30秒),或者闭眼站一会儿,这些能练核心力气,不容易晃倒。每天早晚各练10分钟,再配合“3个半分钟”:醒了别马上起来,先躺半分钟;坐起来再等半分钟;两条腿垂到床边又等半分钟,再下地,这样能减少80%早上起床摔倒的可能。
这些运动别做,小心伤骨头。跳绳、快跑这些太剧烈的别试,容易伤着。年纪大的老人运动时,最好有人陪着,必要时戴个护腰。要是老人长期卧床,也得每小时帮着翻翻身、活动活动,不然骨头会越来越脆。
防跌倒
家里改一改,习惯注意点,安全多一分
老人骨折,80%都是摔出来的,所以防摔比啥都重要,从家里环境到日常习惯,都得留意。
家里这样改,少摔跤。地面别用太滑的砖,洒了水马上拖干;洗澡间一定要装扶手,再铺个防滑垫;屋里光线得够亮,别太暗也别晃眼(比如别让阳光直射镜子反光);床边放个小夜灯,晚上起夜方便;常用的东西(比如水杯、药盒)放得矮一点,伸手就能拿到,别让老人弯腰踮脚找东西。
助行器选对,别用错。要是老人走路不稳,就用四脚拐杖,高度调对了——腋下到地面,能塞进去2-3根手指就行,别用雨伞、凳子当拐杖,不稳当。研究表明,用对助行器,能降低58%的摔倒风险,比硬撑着走安全多了。
防骨质疏松不是一天的事,市民从50岁开始就得注意,吃对、动对、习惯改一改,家人多提醒、多帮忙,老人的骨头就能更结实,晚年生活也能更安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刘聪聪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