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孙中山欲结交康有为师徒,险些人财两空,气得大骂梁启超卑鄙无耻》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1898年9月,在日本避祸的孙中山得知康有为、梁启超师徒逃难来到了日本,顿生合作之意。
结果,他受康有为侮辱在前,受梁启超欺骗在后,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日本政府对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思想并不感兴趣,而为了与当时的清政府保持表面上的“交好”,对康有为、梁启超等政治犯进行了驱逐。
这样,康有为去了新加坡,梁启超去了檀香山。
老覃在前天发布的《康有为逃到日本,听说孙中山求见,放声狂笑:钦犯焉敢来见钦差?》一文中说了,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广东人,都讲粤语,本来是很好交流的,但却出现了这样一段恩怨情仇。
事实上,还有一个广东人,夹在他们中间,再为这段恩怨情仇增添了许多摇曳姿的色彩。
这个广东人姓刘,名学询,和孙中山是本乡本土的同乡。
他比孙中山年长了11岁,家里有财有势,他本人能文能武,考中进士后,淡泊仕途,痴迷于商道,在广州开办有“闱厂”,在上海办有信大钱庄,财源滚滚,影响力巨大。
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一书中这样描述他:
“其金钱势力以左右士子之成败,及官吏之进退”。
孙中山在澳门挂牌行医那会,刘学询前去问诊,两人意气相投,相谈甚欢,从此结为了莫逆之交。
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刘学询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不主张采取这种冒险的方式,但建议孙中山劫取官府刚收取的“闱姓”税款,以充当军费。
这,是刘学询与孙中山渊源之始。
至于刘学询与康有为结怨,责任全在于康有为一方。
且说,康有为在1896年考中了进士,为推行变法故,他在代拟弹章控告其他大臣时,无意中牵连到了刘学询,从而和刘学询结下了梁子。
1898年这一年,变法失败,康有为逃亡日本。
刘学询则于1899年出使日本,打出的旗号是“考察商务”,实际上是专来引渡康梁而来。
刘学询到日本时,康有为已经被日本政府驱逐,但梁启超还在。
刘学询私会孙中山,鼓励孙中山刺杀梁启超。
孙中山当时正热衷于和梁启超谈合作,没有同意。
时间来到了1900年。
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前去铲平康梁祖坟。
刘学询成了这次行动的监督人。
康梁也正密谋在两广发动起义,起兵勤王,救出光绪皇帝。
他们把行动的第一环定在刺杀刘学询上。
1900年4月24日,刘学询在广州码头中枪,开枪者正是康有为所派遣的刺客。
所幸刺客当时所使用的枪支比较原始,杀伤力不强,子弹又正打在刘学询衣服的铜质纽扣上,刘学询因此大难不死。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康有为,与孙中山已经是毫无合作的可能了。
但是,古道热肠的宫崎滔天,为了帮助孙中山,自告奋勇,要去劝说已经到了新加坡康有为。
关于宫崎滔天,老覃早年发布过专门讲述他的《该虬髯客为侠之大者,心怀天下,遍访英雄,惟恨此生不是中国人》《二天一流剑道高手后人1956年访华,毛主席:我早年给你父亲写过信》等文,他的一门父子都是二天一流剑道的高手,心怀天下的任侠之士。
宫崎滔天的平生之志就是“助中国复兴,申大义于天下,在地球上建立一个新纪元”。
他曾多次深入中国,遍访英雄,要找到治世之豪杰,以效犬马之劳。
结识了孙中山之后,他认定了孙中山就是自己所要找的“治世之豪杰”,遂许以驱驰,追随孙中山左右,终生不渝。
孙中山并不赞成宫崎滔天去新加坡,但劝说不听,而自己又正忙于惠州起义的各种准备事宜,就只得由他。
说起来,宫崎滔天也是曾经有恩于康有为的——他曾在两年前护送逃难中的康有为前往日本避难。
但是,康有为却恩将仇报,拒绝与宫崎滔天相见,并迅速报警,一口咬定宫崎滔天就是孙中山派来的刺客。
宫崎滔天与同伴清藤幸七郎于7月6日被捕。
孙中山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工作,飞速赶往新加坡,着力营救。
经过孙中山的不懈努力,英国殖民当局最终释放了宫崎、清藤二人。
孙中山后来回忆起这一段,在自传里大骂康有为:“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比之清廷为尤甚。”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