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旺角罗素街的麦当劳外墙悄然贴上“物业待售”告示,这场涉及23处物业、估值超30亿港元的清仓,早已超越单一品牌的资产调整。
麦当劳靠“餐饮+地产”铸就的全球扩张神话,在中国至今就已开了7000多家,但是在香港却遭遇罕见水土不服。
一边是内地轻资产模式的稳步拓店,一边是香港核心区街铺的价值暴跌与空置高企,金拱门三方股东的共识决策背后,藏着连锁行业地域适配的深层逻辑。
旺角弥敦道的霓虹刚亮起,罗素街的麦当劳还在飘着香芋派的甜香,可熟客们没发现,这家开了二十多年的老店外墙,多了块不起眼的“物业待售”告示。
同一时间,尖沙咀星光行、中环置地广场附近的6家麦当劳门店,也同步挂上了类似标识,麦当劳正悄悄清仓香港23处自持物业,首批8处估值已达12亿港元。
这波抛售之所以搅动市场,并非因为30亿港元的市值体量,而是它戳中了香港商业的痛点。
戴德梁行2024年底的数据显示,香港核心区街铺资本价值较2019年跌超60%,铜锣湾空置率升至12.8%,旺角租金连续18个月下滑。
当美妆旗舰店缩成格子铺、服饰连锁关店过半,麦当劳的物业抛售更像一张“消费晴雨表”,把线下业态的困境摆上了台面。
更值得玩味的是操盘方的身份,2017年中信资本联合体联合凯雷拿下麦当劳中国内地及香港特许经营权,成立金拱门,持股比例维持52%、28%、20%的初始结构。
此次清仓是三方共识下的决策,这让事件远超单一品牌的战略调整,成了连锁行业地域适配的典型案例。
要读懂这场抛售,得先撕开麦当劳的“餐饮外衣”,多数人不知道,这家靠汉堡起家的企业,早在1956年就埋下了地产基因。
创始人雷・克罗克联合哈里・索恩本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创“拿地—转租加盟商”的模式,从根源上解决了快餐业“房租暴涨逼死加盟商”的痛点。
这套玩法成了麦当劳的扩张引擎,截至2023年底,它手握全球56%的餐厅土地所有权、80%的建筑物产权,2023年231亿美元总收入中,特许经营及租金占比超35%。
对加盟商来说,租着品牌方的物业,自然更愿遵守标准化流程,对麦当劳而言,物业增值比汉堡利润更可观,全球地产估值早已突破千亿美元,成了扩张的“弹药库”。
行业里流传的“麦门永存=包租公硬实力”,其实道破了本质:汉堡是流量入口,物业才是利润基石。
这种“餐饮+地产”的双轮驱动,让它从美国街角的汽车餐厅,长成了每天服务4700万人的全球帝国,可这套在全球跑通的逻辑,到了香港却水土不服。
麦当劳在香港的“栽跟头”,始于一场刻意的模式试验,截至2024年,香港250家麦当劳门店中,多数由加盟商自带铺面经营,自持物业本就稀缺。
2017年拿下特许经营权后,金拱门因内地外资持有商业物业的政策限制,选择“轻资产运营”,让中信系负责物业持有,而政策宽松的香港,成了保留自持模式的少数试验区。
这场试验终究没能扛住市场考验,香港商业地产向来依赖“游客+高端消费”双引擎,可线上购物重塑习惯后,外部客流下滑直接击垮了核心商圈的价值。
麦当劳的自持物业全在尖沙咀、中环等黄金地段,恰恰成了贬值最严重的资产,租金回报率仅2.5%,持有成本远高于收益。
反观内地市场,轻资产模式反而展现出灵活性,中信系持有物业、麦当劳聚焦运营,既规避了政策限制,又降低了地产波动风险。
2023年内地麦当劳门店新增超200家,而香港却在收缩,同一品牌,两种模式,两种结局,印证了连锁行业的铁律:没有最优模式,只有最适配的模式。
麦当劳的清仓不是“撤场宣言”,而是一次清醒的“断舍离”,消费者记住的从来不是门店产权归属,而是汉堡的温度、服务的效率,这才是线下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世界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就像内地的轻资产、香港的曾经自持、海外的重仓地产,本质都是对不同市场的回应。
当麦当劳卸下物业包袱,或许反而能找回快餐的初心,撑起“麦门”的从来不是房产证,而是那口滚烫的汉堡。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