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4月底,“手机中战斗机”波导再度闯入人们的视野,只不过,这次或许是它在大众视野中最后的挣扎,未来还能出现几回实在难测。
两天前,波导股份发布公告,因其2024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手机)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总之,由于触发上证交易所的退市风险警报,“波导股份”已变更为“*ST波导”,股票价格日涨跌幅也被限制调整为5%。更关键的是,波导手机东山再起的希望极其渺茫,明年此时大概率就要退市。
不只是波导,曾经身为全球手机三巨头之一的LG,在本月稍早前发布公告称,将从2025年6月30日起,全面终止所有手机的软件升级与服务支持。也就是说,LG手机真的即将成为历史。
很多手机品牌的衰落历经多年,近两年甚至已衰落到无人提及的地步。即便是在过去它们尚可勉强生存的入门级手机市场,如今也在发生巨变,小米、OPPO、vivo、华为、荣耀等品牌正进一步压缩这些小厂商的生存空间。
以IDC报告为例,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7643万台,同比增长了3.9%。但与此同时,市场依旧处于前六大厂商进一步“分食”的大背景下,苹果、vivo、华为、小米、荣耀和OPPO的市场份额总和已达到94.3%,相比去年又增加了1.4%。如今的手机小厂,真的注定连低端机都卖不动了吗?
从波导、酷派到魅族,被时代抛下的手机小厂
长远来看,行业的兴衰更替本属正常现象。尽管如今这些品牌已泯然众人,但在国产手机发展历程中,我们不能忘却,曾经有一批品牌凭借创新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迅速崛起,成为时代的佼佼者。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更迭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它们又纷纷经历了从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有的在功能机时代风光无限,有的在智能化浪潮前期引领风骚,但如今,绝大多数都只能在市场边缘艰难挣扎。
波导与天语:功能机时代的遗老,如今只剩老人机市场
波导和天语,无疑是这段历程中绕不开的典型代表。2003年,波导手机年销量突破1175万台,连续七年蝉联国产手机销量冠军。一句“手机中的战斗机”成为全民皆知的广告语,其与法国Sagem合作的定制方案,凭借洋气的外形和低廉的价格,在二三线城市和县乡市场大受欢迎。但智能手机浪潮来得太过迅猛,波导在系统、芯片、品牌等方面均未能跟上步伐。进入2010年后,波导彻底退出一线市场,只能依靠功能机出口、政企订单和非主营业务艰难维持。到了2025年,更是走到了退市的边缘。
比波导稍晚一些,2006年至2010年,中国市场掀起“山寨机”热潮,MTK芯片、深圳方案、超低价配比成为市场主流。在这片红海中,天语是少数从山寨机混战中脱颖而出的品牌。在与联发科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天语推出过多个爆款机型,如E68、W606,甚至一度跻身全国前三。但遗憾的是,当Android系统真正打开智能手机市场时,天语由于缺乏核心研发能力和系统资源,在转型为“运营商定制机制造商”后迅速被边缘化,如今只能在老年机市场维持着微弱的存在感。
金立:跨越智能机变革,却在转型中全面落后
如果说波导和天语的巅峰停留在功能机时代,那么金立的成功则跨越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时代变迁。金立的巅峰期大约出现在2013 - 2016年间,当时其广告铺天盖地,代言人刘德华,主打超长续航与商务安全,品牌调性十分突出。不仅金立“语音王”系列家喻户晓,其ELIFE、M系列在印度、东南亚也颇受青睐。但金立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线下和运营商采购,转型电商失败后失去流量阵地,加之管理层频繁炒作资产、负债高筑。2018年,金立创始人刘立荣陷入赌博风波,传出亏空百亿,公司最终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相比之下,酷派则如流星般,在智能手机早期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作为“中华酷联”之一,酷派曾因深度绑定中国联通,在运营商定制机时代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推出过酷派大神、酷派铂顿等多个系列,销量成绩斐然。但与华为的果断转型不同,酷派不仅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还选择了与乐视联手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在与乐视合并、拆分、反复整合的过程中,酷派不仅错过了品牌更新的窗口,也未能抓住电商新势力崛起的浪潮。最终,当年号称“要做中国第一”的酷派,陷入资金链断裂、品牌贬值的困境,如今半年亏损超9000万港元,早已在行业统计中销声匿迹。
魅族:在智能手机竞争中落败,在AIDevice领域艰难挣扎
要说手机圈最令人惋惜的品牌,非魅族莫属。它并未彻底倒下,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魅族从MP3时代起步,2014年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后迅速崛起,Flyme系统的设计感和用户体验一度领先国内同行。魅族MX系列、16系列被粉丝称为“神机”,魅族也成为最具独立气质的国产品牌之一。但在2020年后,随着行业在供应链、生态、系统等方面全面升级,魅族开始掉队。几度换帅后,2022年魅族被吉利控股的星纪时代收购。
新东家上任后,2024年初宣布魅族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项目,All in AI”,试图放弃手机业务,全力拥抱大模型。但问题在于,AI Device究竟该如何发展尚无定论,而魅族的手机用户却已流失殆尽。过去一年多,魅族产品节奏严重落后主流市场,旗舰机迟迟未推出,中端产品如Lucky08面对竞争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转向入门级市场。即将发布的魅族Note16不仅配置看齐百元机,还模仿了华为三折叠的后盖设计。
市场已无生存“缝隙”,手机小厂要另寻他处?
说实话,2025年的国产手机市场,已几乎没有给“其他品牌”留下生存空间。根据Counterpoint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六大厂商——小米、OPPO、vivo、华为、苹果和荣耀——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95%。这表明,行业竞争格局早已固化,真正的“玩家”仅剩下头部这六家企业。
表面上看,市场正在复苏,各大厂商新品发布频繁、声势浩大。几乎每个月都有多家厂商推出数款新机,且配置、命名、芯片各不相同,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不断。不仅在中端市场竞争白热化,就连小厂赖以生存的入门级市场也受到严重挤压。小厂既没有更低的BOM成本,也缺乏运营优势和用户认知度,突围谈何容易?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小厂还能靠“绝对低价”“外观模仿苹果”吸引用户尝试,但如今,即便预算有限的用户,在头部品牌中也有丰富的选择。与此同时,头部品牌在库存处理效率、供应链整合能力、服务体系等方面,早已将小厂远远甩在身后。小厂若想尝试推出差异化产品,比如找代工厂打造三折设计手机,或贴上“AIDevice”标签,但如果没有真正的系统能力支撑,这种“创新”往往在产品发布后不久,就会被市场识破。现实情况是,小厂在当前的手机市场中已失去参与竞争的意义。这并非品牌自身不够努力,而是游戏规则早已改变。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至今,对规模、供应链、芯片议价权、AI生态整合能力等方面要求极高,而这些恰恰是小厂最为欠缺的。
在这种格局下,继续坚守手机业务,对小厂而言并非重生之路,而是无尽的消耗。或许,“手机品牌”不应再作为终极目标,而应成为企业转型的跳板。小厂可以尝试涉足AI智能硬件、IoT联动,或是深耕医疗、穿戴、车载、教育等场景的深水产品……只有摆脱对手机业务的依赖,才有可能在未来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更新时间:2025-05-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