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赵牧野|资深媒体人
40岁以上的朋友们,你还记得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的惨烈景象么?
纳斯达克指数断崖式跳水,曾经风光无限的“.com”公司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万亿市值如海市蜃楼般消散——如今,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成为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道深深刻痕。

当人工智能的热浪席卷全球,资本市场再次掀起惊涛骇浪,一个灵魂拷问随之而来:今日的AI热潮,究竟是历史悲剧的重演,还是一场真正产业革命的序章?
泡沫魅影:表面的相似引发担忧
当前的AI市场,确实浮现出几缕与互联网泡沫早期(1997-2000年)相似的魅影,引发市场的不安情绪。
资本狂潮已然涌动:2025年五大科技巨头的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高达惊人的3490亿美元,占全球GDP约1.2%,其增长速度逼近历史上预示过热的警戒线。这让人不由联想到互联网泡沫鼎盛期,电信与科技投资曾疯狂占据GDP高达15%的非理性比例。
盈利增长的隐忧开始浮现:尽管标普500指数成分公司三季度的净利润率达到13.1%,略高于五年均值,但宏观层面的盈利增长势头已显露疲态。这一轨迹与互联网泡沫时期,1997年企业利润达到顶点后持续回落的态势颇有几分神似。
融资杠杆悄然攀升:巨头如Meta等企业,仍在通过大规模发行债券(规模约300亿美元)为AI野心输血。虽然其债务水平尚未达到2001年泡沫顶峰时恐怖的债务/利润比,但杠杆上升的趋势已然清晰,值得高度警惕。

宽松货币环境推波助澜:美联储年内两次降息,市场普遍预期12月可能第三次降息25个基点。这种流动性充沛的环境,正是当年催生并膨胀互联网泡沫的重要温床。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对此直言不讳:“宽松政策可能会加剧投机行为。”
避险情绪初露端倪:信用利差(衡量市场风险偏好的关键指标)已从2.76%悄然扩大至3.15%。虽然绝对值仍处于历史低位,但其扩大的方向明确显示出避险情绪开始萌芽,这与泡沫破裂前夕资金开始寻求安全港的苗头,确实存在相似之处。
内核迥异:AI的“实热”与互联网的“虚火”
然而,当剥开资本喧嚣的表象,深入审视产业发展的内核时,AI革命与昔日的互联网泡沫呈现出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支撑当前AI热潮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核心逻辑。
回望2000年,那些令人目眩的“.com”公司中,仅有约14%能勉强实现盈利,且主要依赖脆弱的广告模式讲着缥缈的故事。绝大多数公司既无稳定现金流,更缺乏真正创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宛如空中楼阁。

反观当下AI产业,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7.7%。这并非纸上谈兵:在医疗领域,AI算法已能辅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创造实际收益;在能源行业,AI优化电网运行,显著提升效率与盈利能力。每一分的增长,都有实打实的应用场景和健康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其根基深植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沃土之中。
互联网泡沫顶峰时,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远期市盈率被狂热推升至令人咋舌的60倍,科技板块相对大盘的估值溢价更是超过2倍,完全脱离基本面,纯属狂热情绪下的概念炒作。
而当下,纳斯达克100指数的远期市盈率约为26.7倍,其相对大盘的估值溢价约1.34倍。更为关键的是,当前科技巨头的高估值并非无本之木,它清晰地反映了市场对其真实、强劲且可持续的盈利增长能力的认可。这绝非25年前那些虚无缥缈的“故事”可比。

互联网泡沫时期,创业门槛极低,几乎任何人都能挂个“.com”后缀入场,导致市场参与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当前的AI赛道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巨头主导+细分突围”。头部科技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资金实力主导着核心方向(如基础大模型、算力芯片)。同时,只有在特定垂直领域(如医疗影像识别、工业质检、金融风控)拥有真正硬核技术、能解决具体痛点的中小企业,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缝隙。盲目的跟风与概念炒作在此难有立足之地。
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资本竞相砸向浮华的广告宣传和空洞的概念包装。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超级碗上,竟有17家“.com”公司不惜血本抢夺天价广告位,却吝于投入产品研发。
反观当下,高达3490亿美元的AI投资,绝大部分精准投向了数据中心、高性能服务器、尖端AI芯片等实实在在的“硬资产”。这些投资构筑的是未来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即使短期内市场可能出现波动,这些物理存在且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和技术“遗产”不会消失。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对此有精辟论断:今天的AI资本既是投机者,也是奠基者。这区别于互联网泡沫时期97%的光纤资源被闲置(“暗光纤”)的惊人浪费,当今算力资源(如GPU)供不应求,根本不存在闲置问题。AI热潮是一场“工业泡沫”,其破裂后留下的,是数字经济赖以运行的“钢筋水泥”——算力中心与模型底座。
业绩验证:需求的刚性力量
判断一个产业是“泡沫”还是“革命”,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和市场需求的刚性。几家核心AI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季度表现,为AI产业的真实需求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注脚。
云计算与算力租赁巨头CoreWeave在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营收同比飙升134%,达到14亿美元。更惊人的是其未完成订单储备量(Backlog)激增至556亿美元,近乎上一季度的两倍。尤为关键的是,其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早期严重依赖单一巨头客户(收入占比曾高达85%)的局面显著改善,单一客户收入占比已降至35%以下。这充分证明了市场对AI算力需求的广泛性与韧性。虽然因第三方交付延迟,其2025年资本开支计划下调了40%,但公司已明确表示2026年的资本支出将“远超2025年水平的两倍”。而且,延迟交付的客户均同意调整时间表,合同价值丝毫未减——这强有力地印证了算力需求的刚性本质。
新兴算力提供商Nebius Group同样展现了爆炸式增长:三季度营收同比暴涨355%至1.46亿美元,其核心基础设施业务增速更是高达400%。公司成功斩获Meta高达30亿美元、微软174亿至194亿美元的大额长期合同,当前在手订单储备(Demand Backlog)达40亿美元,环比劲增70%,行业的高景气度可见一斑。尽管其当前可用服务器产能仅为1吉瓦(计划2026年扩至2.5吉瓦),且全年调整后EBITDA预期仍为负数(需通过股权融资支持扩张),但这恰恰是产业高速扩张期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制约增长的是产能瓶颈,而非订单需求不足。
芯片巨头AMD的蓝图则描绘了AI产业的长期宏大远景。CEO苏姿丰清晰预判:AI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AMD自身AI业务年均增速高达80%,并设定了未来3-5年公司整体营收增速超35%的目标。其三季度的股价波动,更多源于传统服务器业务增长暂时领先于AI芯片,导致市场对AI突破的短期预期落空,但这绝不代表其长期增长逻辑发生动摇,仅是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节奏调整。

穿越迷雾:照亮前路的真知灼见
高盛研判:当前AI发展阶段更接近于1997年互联网泡沫早期(活力与机遇期),而非1999年崩盘前夜。历史表明,过早判断泡沫破裂风险巨大(1996年格林斯潘警告“非理性繁荣”后,纳指又涨500%)。
而辨别真泡沫的核心维度在于:盈利、技术、需求。
20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本质是“三无”炒作——无可持续盈利模式(画饼)、无核心技术壁垒(无门槛)、无真实有效需求(增长难变现)。
而今天的AI产业革命内核是 “铁三角”支撑——清晰盈利路径(API付费、行业订阅)、尖端硬核技术(芯片/算法/系统工程)、爆炸式真实需求(算力需求五年暴增3.5倍,40%企业应用将深度集成AI)。从芯片(英伟达/AMD)、基础设施(CoreWeave/云)、到应用(OpenAI/行业AI),完整产业链相互驱动,OpenAI、微软、英伟达间形成“你买服务,我买算力”的价值创造网络。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观点精准点明核心支柱: “这些(AI)企业确实有盈利……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定的利润”,“投资由长期判断驱动,而非廉价资金”。成熟的商业模式与稳定的利润是消化高估值、支撑企业穿越周期、最终抵达通用人工智能(AGI)彼岸的根本保障。
结语:泡沫争论下的耐力长跑
围绕“AI泡沫”的争论,是一场参与者(企业家、投资者、从业者)必须经历的漫长耐力测试。悲观者落袋为安是稳健策略;激进者,要么可能折戟沉沙,要么有望收获产业革命最丰厚的红利。
当前,人们关于泡沫的讨论,是以史为鉴,如同航行途中的风暴预警,提醒舵手校准航向、加固船体,而非否定远航本身的价值。真正的产业革命必然伴随资本的喧嚣与泡沫的质疑。辨别其真伪的关键,始终在于能否交付扎实的业绩、能否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否创造真正的生产力飞跃。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在互联网泡沫的灰烬之上,AI革命的参天大树,正将其根系深扎于技术突破、真实需求与盈利能力的坚实土壤之中。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