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纳雍茶人李光举将到贵阳参加贵州省秋季斗茶赛的颁奖仪式。本次赛事,他斩获了绿茶类金奖“茶王”,这是他拿到的第6个省级金奖茶王。
这些年,李光举四处“斗茶”,参加过80余次比赛,夺得各级奖项164个,其中世界级和国家级以及茶王奖28个,特金奖48个,金奖42个。只要有比赛,基本都获奖,业界称他为“茶王”,也称他为“惯军”,他的故事也如这一个个赛事般精彩绝伦。

李光举在第六届亚太茶茗世界大奖赛上荣获金奖和特别金奖
“外行”种茶 其他人不看好
2009年,李光举开始创业。身边人认为,就算创业他也会选择一些简单的生意,而他却选择了一个比较难的“赛道”—种茶。
纳雍县的高山有机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曾经是贡茶。当时在县里的产业布局中,茶也是重点产业,按理说种茶是大有可为的。但李光举种茶却让别人不看好,一来他是财务出身,属于“外行”,二来当时他还不到而立之年,看上去并不成熟。
“我300亩,我400亩,我1200亩……”在李光举参加的第一次茶产业推进会上,每个人都上报了自己要种植的面积。有的300亩,有的400亩,而李光举却脱口而出1200亩。
“口气真大!”当时在座的人都嘲讽他,认为一个30岁不到的小伙子不可能种出这么大的面积。李光举没有和其他人争论,只是在心底默默给自己打气。
“姑开乡平均海拔1560多米,昼夜温差大,多数时间是云山雾海,当时就有村民在上面种茶,茶叶品质好。”作为地道的故开人,李光举对这些了如指掌,所以把种植地定在了姑开乡永德村。
选址后,李光举不理会别人的质疑,成立了纳雍县山外山高山有机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白天量土地、签合同,晚上上门和村民谈土地流转。当所有土地流转完成后,他叫来了20多辆挖机,在荒山上开荒覆土。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这才意识到他是来真的。

纳雍县山外山高山有机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荣获“中茶杯”国际鼎承茶王赛“茶王”
2009年秋,永德村的荒山上格外热闹,每天有上百人种茶,2000余亩荒山逐渐变了颜色,人们不再质疑李光举,还纷纷参与了茶山的管护。
当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李光举又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2010年开春,纳雍碰到了百年难遇的春旱,两个多月不见一滴雨。刚种的茶苗还小,承受不住这样的大旱,眼看茶苗一天天蔫下去,李光举急得不可开交,只好每天出钱找三十多辆农用车去二十里外的引底河拉水上山,一担一担地挑到地里,一瓢一瓢地浇在茶苗的根部。二十多天下来,李光举手臂晒脱了皮,肩膀磨出了茧,人黑得像挖煤匠,但总算保住了茶苗,有了后来的漫山皆绿。“记得旱后的第一场雨来时,我跑到了茶山上,激动的泪水混着雨水流了下来。”李光举回忆。
从“茶痴”到“茶王”
尽管种茶面临诸多困难,但都在李光举的坚持下迎刃而解。
2014年,他的茶山上有800余亩茶初产,看着枝干上发出的嫩芽,李光举高兴得合不拢嘴,但同时也面临炒茶的问题。此前,他也走访了不少茶企,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请专业的师傅炒制。但在李光举看来,一个种茶人就必须懂茶,不然走不远,所以决定自己干。
而后,李广举买来书籍自学,参加各种培训。从摊青、杀青、揉捻、干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来。开始时,不是火候不够,炒生了,就是火太大,炒糊了。一锅不行炒二锅,二锅不行三锅......那段时间,他整天泡在车间,手烫起了水泡,涂点药又继续炒,每炒出一锅都会送去找人品尝,再根据建议改进,就这样反复多次总算是入了门。
2015年,自认为炒茶有小成的李光举开始参加斗茶比赛。在当年的贵州省春季斗茶赛上,毫无疑问他落榜了,任何奖项都没拿到,回来后他“疯”了。
“那段时间晚上睡不着,总在想怎样才能炒出更好的茶。”他每天上山,督促工人们采茶再交到车间,摊凉后开始炒,炒出来后让工人们品尝,记录好数据,味道不好的直接倒掉。连续七八天,有人说他“疯”了,也有人说他这是“痴”。
一天,天空下起了大雨,采茶的工人纷纷回到了车间,李光举认为这又是失望的一天。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还是将工人带来的茶青炒了,没想到这一批茶工人们喝完后都说好。

采茶季,山外山茶山上群众务工忙
第二天,李光举带着茶叶,开上车就直奔贵州茶叶研究所,专家们尝完后给了他一些建议。当时从姑开到贵阳来回需要9个小时,他从研究所出来来不及吃饭,在车上啃了些面包就往回赶。
新炒一批,他就跑茶叶研究所一次,回来后继续改进。往返多次,他的茶叶越来越得到专家们的肯定,精神也感染了他们,有一位专家还发朋友圈:“茶人李光举,来回9小时,只为一泡茶……”
那年,在贵州省秋季斗茶赛上,李光举获得了银奖。这是他从事茶业的第一个奖项。当颁奖嘉宾把奖递到他手里时他热泪盈眶。此后,他的茶叶一路高歌猛进,只要去参赛都一路过关斩将,连年夺魁,终成“茶王”。
带着群众坚定地走下去
有人劝李光举,拿了这么多奖可以让节奏慢下来,歇一歇。但他认为,学无止境,公司之所以取名为“山外山”就是寓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不敢放慢脚步。
幸运的是,一直以来李广举茶叶的市场很稳定,基本都是回头客或者老带新,他将其定义为“圆规式”发展,而这些他归功于“打擂台”。
李光举认为,品质才是硬道理,品质好市场才广,而展现品质最好的方式就是“斗茶”。因此,自2015年以来,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参加各种国际和国内的大赛,但也正是这些大赛,擦亮了他的茶品牌。他的“彝岭苗山”“玉姑翠芽”“慕俄雪牙”“火舞丹芽”在赛场上被茶评人誉为“杯中生灵,水中芭蕾”,评价不可谓不高,也渐渐地让人熟知。
“一块奖牌或许不能带来什么,但上百块奖牌就是品质的证明。”李光举说,赛事越多,获奖越多,客户自来。
除了这些赛事,著名作家叶辛的文章《茶比汤色》更是对他开拓市场“锦上添花”,文中不吝赞誉“彝岭苗山”绿茶,让更多的人熟知“彝岭苗山”,熟知李光举。
市场稳定,最大的受益者除了企业,还有工人,这也是他不敢放慢脚步的原因之一。自种茶开始,李光举一直秉持生态理念,坚持不用除草剂,不打农药,用的也是农家肥,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据统计,每年山外山茶山除草、施肥、管护、采茶等环节用工达13000余人次,每年发出120万元至160万元的务工工资,茶山真正成了姑开的“绿色银行”,周边群众依托茶山上养家甚至致富。

采茶季,山外山茶山上群众务工忙
“择一业,终一生。15年来,我已经把茶山当成了家,无论赚或赔,只要能够带动这上百人务工,那当初的选择就对了。”现在,李光举只想守着这片绿叶,在和群众的双向奔赴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恩宇
编辑 王星
二审 吴传娟
三审 谢朝政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