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散尽!郭台铭终于看清“赏饭吃”的是谁,富士康好日子到头了

几年前,郑州富士康厂区门口的招工横幅红得刺眼,“月薪3500招满20万工人”的字样背后,是全球每10部iPhone就有7部从这里走下流水线的辉煌。

那时的郭台铭说“富士康在大陆建厂,是给大陆赏饭吃”,嚣张十足。

可现在,横幅换成了“月薪4500急招5000人”却鲜有人问津,苹果悄悄把订单分给比亚迪,印度工厂动不动就停工,郭台铭手里的“王牌”早就不那么硬了。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市场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让郭台铭躺着赚钱了。

靠时代东风起飞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深圳,到处是破土动工的厂房和寻出路的工人。郭台铭带着台湾的小团队来这里时,鸿海精密还只是个做电脑连接器的小厂子,在台湾排不上号

但他踩准了大陆发展的节奏——那时的大陆缺技术、缺经验,更缺能拉来外资和订单的企业,富士康的到来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深圳的厂房租金低,工人愿意拿着几千块工资连轴转,周边配套的零件厂三天就能配齐货

靠着这股劲儿,富士康从接戴尔的电脑机箱订单开始,一步步挤进惠普、宏基的供应链。

1997年后的六年,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年增长从没低于50%,2001年就成了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

真正让它封神的是和苹果的合作,郑州厂区建起后,每天50万部iPhone从流水线出来,20万工人住着连成片的宿舍楼,食堂一天要做几十万份饭,这里成了全球手机代工的“心脏”。

但郭台铭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分量。在最风光时,他对着镜头说“大陆没富士康不行”,却忘了这一切的根基。

大陆的政策扶持让他顺利建厂,14亿人的市场消化着他的产能,完整的产业链让零件随叫随到。

他把时代的红利当成了自己的本事,这为后来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一场赔本赚吆喝的冒险

当苹果说“要把15%产能搬到印度”,郭台铭立马拍板:“印度能复制中国奇迹!”可现实给了他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2020年,印度班加罗尔的富士康工厂刚开建就麻烦不断:白天停电成了家常便饭,流水线刚启动就得停摆雨季一来,运零件的卡车陷在泥里,订单交付日期一推再推。

更头疼的是工人,中国工人习惯的24小时轮班制在这里成了“禁区”,一说要加班,工人直接罢工,甚至砸了生产线,iPhone15的产量连承诺的一半都没到。

美国的“大项目”更成了笑谈。2017年,郭台铭在威斯康星州签下100亿美元的建厂协议,吹成“世界第八大奇迹”,特朗普还亲自到场剪彩。

当地政府给了28亿税收优惠,可六年过去,厂区里只有几栋空厂房,承诺的1.3万个岗位只招了1300人。

美国的工人成本高,环保检查三天两头来,零件要从中国运过去,物流成本高得吓人,最后这项目被微软接盘,富士康等于白扔了几十亿。

更糟的是,郭台铭的心思没全在生意上。2019年、2023年他两次跑去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竞选时说“大陆经济靠台湾”,这话传到大陆,企业合作的氛围一下子冷了。

老板忙着搞政治,底下的项目自然乱了套,海外扩张成了“赔本赚吆喝”,富士康的钱包越来越瘪。

市场变了,富士康没跟上

这几年,中国市场早就不是“谁来投资都欢迎”的年代了。政府开始推“高质量发展”,钱和政策都往华为等一些有技术的本土企业倾斜,对富士康这种“靠人堆产能”的代工企业不再热络。

环保查得严了,深圳厂区曾因污水排放被罚款;工人权益抓得紧了,“加班管控”“薪资透明”成了硬要求,富士康光整改就花了不少钱。

工人也不那么好招了。郑州厂区的工人月薪从十年前的1000多涨到4500,可90后、00后宁愿去送外卖、开网约车,也不愿进流水线。

“一天站12小时,重复拧螺丝,不如跑外卖自由”成了年轻人的心声。厂区门口的招工点摆了半年,最后得靠政府帮忙对接劳务公司,才勉强凑够人手。

竞争对手更是追得紧。比亚迪靠自己的技术拿下苹果订单,工厂里机器人比人工多,效率比富士康还高。

立讯精密从做数据线起家,现在能接iPhone整机代工,客户说“没富士康也行”

苹果也开始“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把20%的订单分给其他厂商,富士康的“垄断时代”彻底结束。

郭台铭这才明白,自己一直没看懂市场:富士康能赚钱,靠的是大陆的红利、苹果的订单,可没自己的核心技术。现在红利没了,订单被抢了,自然日子不好过。

路在何方?

眼看日子紧了,富士康也想转型。郑州厂区开始用机器人代替工人,说要搞“关灯工厂”——机器自己干活,不用开灯。

可机器人成本高,一条生产线换下来要几千万,产量还没人工稳,试了两年效果平平。

他们还想搞电动车、储能电池,2023年在郑州建了新总部,可比亚迪、宁德时代早就占了市场,富士康想分杯羹没那么容易。

海外的烂摊子也没收拾完。印度工厂产量上不去,苹果的订单还得靠郑州厂区救急,只能从大陆高薪调工人过去;

美国项目成了“烂尾楼”,钱收不回来。郭台铭想缓和和大陆的关系,找本土企业合作,可之前的话说得太满,人家也只是表面应付。

现在的富士康,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继续做代工,订单会越来越少;转型高科技,技术跟不上;回大陆深耕,信任度没了;守海外市场,钱越赔越多。

市场分析师表示:“郭台铭当年靠时代红利起来,却没看清时代的变化。现在中国市场不‘赏饭’了,能不能活下去,全看他能不能放下身段,真刀真枪搞技术。”

从“代工之王”到“转型迷茫”,富士康的起落其实是个缩影:时代给过机会,但躺在功劳簿上不进步,终究会被市场抛弃。

郭台铭和富士康的下一步,所有人都在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财经   红利   好日子   工人   厂区   订单   大陆   郑州   印度   代工   苹果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