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张自忠:将军不自辩,以血洗污名!

北京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还有一条叫张自忠路。


三位将军都经历了“七七事变”,命运却各不相同:佟麟阁和赵登禹英勇捐躯,张自忠却在这场拉开全民族抗战序幕的战事中背负“汉奸”骂名。


将军不自辩,以血洗污名。


此后三年间,张自忠将军率部战淝水、战临沂、战徐州……直至随枣会战中,以集团军上将总司令之职,身先士卒,冲杀敌阵,身负八创,战死沙场,时年49岁。



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十万民众为他扶灵送行。将军葬于重庆市北碚雨台山麓,山名改为梅花山,借史可法扬州梅花岭殉国并葬衣冠于岭之义。是以张自忠又被称为“梅花将军”。


也正是凭着梅花一样傲雪凌霜的铮铮铁骨,张自忠被周恩来称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北平门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宣告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本侵华,从东北而来,为什么“七七事变”的枪声却在北平西南响起?


日军正式驻屯华北始于《辛丑条约》,分布于北平使馆区及战略要地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处,起初总兵力两千余人。其驻屯军司令部位于天津日本租界内的张园。


从《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七七事变”前30多年间,日本不断向华北驻屯军增派兵力。这支侵华日军,在各驻守地耀武扬威,像一只登堂入室的恶狼,时时威胁着华北地区的安全。


1936年4月,日本内阁向华北增兵,首次在北平派驻一个旅团,其第一联队驻丰台。自此,他们与守在丰台一带的29军37师冲突不断。


守卫卢沟桥的29军士兵


当时蒋介石认为,“统一未久,国防准备尚未完成,未便即时与日本全面作战”,因此让驻守华北的29军军长宋哲元“维持华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29军与日军的每次冲突,几乎都以29军道歉、让步了结。直至1936年9月,中国军队被迫撤出丰台,丰台遂完全落入日军之手。


自此,北平已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中:东有日本扶植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北有关东军驻扎在热河的重兵,西北面是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武装。这样,位于西南的宛平城便成了北平的唯一门户,在平汉路上的卢沟桥就是门户上的插销。


日军选择卢沟桥作为全面侵华的开端,也就不足为奇了。


29军一直被国人视为抗日最坚决的部队。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29军凭借大刀、手榴弹和不屈的精神,以近战、夜战歼灭日军3000多人,取得了喜峰口、罗文峪大捷。一首《大刀进行曲》,使得29军的大刀队扬威海内外。


1937年7月19日,宋哲元(中黑衣脱帽者)回到北平。


在1937年春天,为了回应日本华北驻屯军日益频繁、嚣张的演习挑衅,29军军长宋哲元在南苑搞了一次阅兵,请各国驻华的公使和武官来观看。部队走完分列式后,宋哲元对他们提了个问题:“我们当前的敌人是谁?”


部队整齐划一,毫不顾忌主席台上的日本外交官:“我们的敌人是日本人!”此话一出,主席台上的外交官们面面相觑。日本人给29军下了这样的评语:“抗日意识深入官兵,实为性质不良之军队。”


这支抗日最坚决的部队,在国民政府的军队序列中却有些尴尬。


宋哲元原是冯玉祥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29军也是西北军的老底子。1930年“中原大战”,西北军失败瓦解。而此战中助蒋有功的张学良,升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遂由他出面收编了西北军残部。


29军改编成了名义上的国家军队,但既不属于张学良的东北军,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直到“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之后,29军先被派驻察哈尔,继而在长城抗战打出名气,拱卫平津,这才有了自己的地盘。


“七七事变”中,进攻丰台南苑的日军。


长城抗战之后,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竭力主张“华北自治”,妄图制造第二个“满洲国”。1935年,关东军扶植以汉奸殷汝耕为首的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公开宣布脱离南京国民政府。


对实际控制冀察平津的29军,日本也想如法炮制,不断对宋哲元及南京政府施加压力。


经过日军、宋哲元、南京政府之间一系列的讨价还价,1935年12月1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北平挂牌成立,宋哲元任委员长。


这个特殊历史条件下几方角力妥协而生的机构,其实是个政治“怪胎”。根据当时南京政府派到29军的政训处长宣介溪的说法,“这个畸形组织之设立……完全是为了应付日军和勉力保持国土完整,不得已而产生……在骨子里虽然是为中央推行政令的特殊机构,但在外表上,则显然被认为是日本使冀察特殊化的一个傀儡政权。”


在日本人眼里它是“华北自治”政权,在南京眼里它是地方政府,看上去“大家满意”。实际上,这个两头买好的机构,两头都不满意。


南京政府不满意。冀察政委会虽然在名义上仍然隶属于南京政府,但用人权、财税权等均掌握在宋哲元手里,处于半独立状态。蒋介石和宋哲元从未真正互信,而是互相猜忌。蒋介石始终担心宋哲元有一天会真的宣布“自治”。


日本人也不满意。宋哲元主导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对日采取的策略是“让小利保大局”“不说硬话、不办软事”,终不能让日本掌控。不过,日本人确实把手伸进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冀察政务委员会人员构成除了抗日坚决的29军主要将领,还不得不掺入了大量的“亲日分子”。这些人成了平津沦陷后臭名昭著的汉奸。


张自忠,这位29军的二号人物,就被外界视为最大的“亲日分子”。


正在检阅部队的张自忠


“识大体创大局”

张自忠是在担任天津市长的时候被贴上了“亲日”的标签。


张自忠的这个天津市长,可不是什么好差事。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就在天津,在咄咄逼人的侵华日军面前,这个市长要么“亲日”,要么下台。


上一任天津市长萧振瀛就是这样下台的。


29军士兵


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冀察平津四地的行政长官,皆由29军将领担任。29军总参议萧振瀛当上了天津市长。萧振瀛是给宋哲元出谋划策的“智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个机构,很大程度上就是萧振瀛设计出来的。宋哲元让他当天津市长,大概是觉得他的智谋能对付日本人。


出乎宋哲元和日本人意料的是,萧振瀛不但有智谋,胆子也大得出奇。


在策动“冀察独立”阴谋的同时,日军也试图通过冀察政权实行经济侵略,以“经济提携”为名,提出包括修路、开矿、关税、通航和收购棉花等诸多条款。


萧振瀛出面谈判,抵制、敷衍、拖延……各样办法用尽,大多数条款达不成合作。有一次和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面对面谈判,萧振瀛直接把对方底牌给掀了:“你们这不是合作,是经济侵略。”土肥原贤二恼羞成怒,掏出手枪摔在桌子上。


萧振瀛丝毫不惧,也掏出了枪:“要动手决斗吗?咱们外边解决,不死不休。”


土肥原无可奈何,只能收回了枪。据说,事后土肥原对人言:“萧振瀛胆大如斗。”


这样一个“有勇有谋”又不合作的天津市长,日本当然无法接受,频频向宋哲元施压,萧振瀛被迫辞职。


日本人想安排死心塌地的汉奸齐燮元接任天津市长,宋哲元和南京政府都不答应。宋哲元在29军的将领中找来找去,决定让张自忠去当天津市长。


战壕中的29军大刀队


张自忠的确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


宋哲元信得过张自忠。两人都出自西北军,不过在西北军中交集并不多,宋哲元的这份信任源自西北军溃败之后。


整编西北军残部时,张学良最初看中了张自忠,“预备把晋南所有西北军的残局交给张自忠来收拾”,因为他统率的部队尚存五千多人,是最完整的部队之一。张自忠却推荐了宋哲元:“我的资望浅,德不足以服人,才不足以驭众,宋先生是我们的老长官,资深望重,是位忠厚长者,我们都愿归宋先生领导。”


张自忠没有拥兵自重,不贪恋权位,由此得到了宋哲元的信赖和倚重。虽为38师师长,却是29军实际上的二号人物。


张自忠也靠得住。天津市长是与日本打交道的关键人物,宋哲元需要一个既能与日方接近,又不致投敌卖国的人从中周旋。


……


点击「链接」

阅读全文


来 源:北京日报

海 报:于 妍

编 辑:钱艺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历史   污名   先烈   铭记   将军   张自忠   日本   北平   华北   天津   日军   平津   南京   日本人   市长   卢沟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