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成都的流量担当
大家总会先想到
熊猫、火锅、串串香......
而在盛夏时节
成都的C位霸主
莫过于
——辣椒
红红火火、麻麻辣辣
实在是成都独有的烟火味道
世运游成都
我们先从成都人最爱的辣椒来吃个明白
1
辣椒入蜀:
一场跨越山海的相逢
辣椒原产于遥远的南美洲,1492年,哥伦布的航海发现,让辣椒从美洲走向欧洲。16世纪末,辣椒辗转传入中国,最初它只是庭院里的观赏植物。在明人《遵生八笺》里,它被称作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 ,那时的人们很难想象,这小小的植物日后会成为川菜的灵魂。
▲墨西哥东南部考古发现的辣椒 图片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
清朝初年,在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潮中,辣椒随着迁徙的人群进入蜀地。成都人见它从海路而来,便亲切地唤作 “海椒”。
▲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图片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
四川盆地潮湿多雾的气候,人们急需辛辣食物来驱寒除湿,辣椒的到来正合时宜。
乾隆十四年(1749 年),《大邑县志》首次记载辣椒,此时它已从观赏植物变为 “蔬品”;到了清末,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记载,辣椒已成为 “川菜首要佐料”,街头巷尾的面馆、食摊,要是少了红油海椒,便称不上正宗。
2
盛夏街头:
辣椒的热烈登场
当盛夏来临,便是辣椒的高光时刻。菜市场里,辣椒成了绝对的主角。一筐筐、一箩箩的辣椒堆满摊位,散发着浓郁的气息。
形似牛角的牛角椒,小巧玲珑的朝天椒,圆滚滚的灯笼椒 ,还有成都人最爱的二荆条,它们或绿得鲜嫩,或红得夺目,将整个市场装点得红红火火。
▲红红火火的辣椒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双流牧马山的二荆条更是其中的明星产品,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以细长的身形、独特的 “J” 形弯钩、红亮的色泽和醇厚的香气备受青睐。
每到这个季节,大量新鲜的二荆条涌入市场,小贩们热情地叫卖,人们围在摊位前精心挑选,准备将这份夏日的馈赠带回家,做成美味的菜肴,或是用来制作传统的豆瓣酱。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辣椒的身影。有的人家将辣椒穿成串,挂在屋檐下晾晒,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的店铺门口,摆放着成堆的辣椒,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辣意,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此时的成都,就像被辣椒点燃了热情,处处洋溢着热烈而浓郁的生活气息。
▲成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辣椒身影 图片来源:图片由作者曾颖绘制
3
豆瓣:
辣椒与时光的发酵魔法
若说辣椒是川菜的灵魂,那郫县豆瓣便是这灵魂的凝练。这得从一段入川路上的奇妙邂逅讲起。
三百多年前,在 “湖广填四川” 的迁徙浪潮里,福建汀州的陈氏家族背井离乡,一路艰辛奔赴蜀地。途中,连日的阴雨让他们携带的干粮——胡豆遭了殃,纷纷受潮发霉。
在那个粮食金贵的年代,扔掉实在可惜,于是他们把发霉的胡豆放在田埂上晾晒,又大胆地与鲜辣椒、食盐拌在一起食用。没想到,这一偶然的尝试,竟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入口鲜香爽口、余味悠长,早期的 “辣子豆瓣” 雏形就此诞生。
▲胡豆 图片来源:嘉州文体旅
每年盛夏,当二荆条红透枝头,成都人家的院坝里便多了些陶土大缸——这是制作豆瓣的专属舞台。
胡豆洗净后,先得经受太阳的暴晒,再用温水浸泡半日,褪去外衣,一分为二,拌上面粉,盖上构树叶。在树叶的 “守护” 下,胡豆慢慢长出香灰色的毛,完成发酵。
与此同时,新鲜二荆条洗净晾干,被横竖四把刀拼成的井状排刀翻来覆去剁成细末,与发酵好的胡豆瓣按比例混合,加入盐、花椒等,便开始了一场漫长的 “日光浴”。
▲晾晒豆瓣 图片来源:图片由作者曾颖提供
清晨掀开竹篾盖子,让豆瓣在阳光下舒展;傍晚用长木勺细细翻拌,让每一粒辣椒与胡豆瓣都均匀吸收阳光的暖意。雨水来时得赶紧盖上塑料布,天晴了又要敞开透气,这般照料要持续半年甚至更久。
阳光将辣椒的鲜辣晒得温润,时光让胡豆瓣的醇厚慢慢渗出,盐与酒则恰到好处地锁住这股复合的香气,最终酿成的豆瓣,红亮如油,咸鲜带辣,还带着一丝发酵后的回甘。
▲晾晒豆瓣 图片来源:图片由作者曾颖提供
这坛豆瓣,是川菜的 “万能钥匙”:炒回锅肉时挖一勺,能让肉片裹满红油香气;烧鱼时添一撮,既能去腥又能提鲜;就连最简单的煮面,舀半勺拌开,寡淡的汤面也瞬间有了灵魂。
在成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坛 “传家豆瓣”,母亲传给女儿,老字号作坊则守着百年秘方,让这抹来自辣椒与胡豆的醇厚,在时光里代代相传。
▲制作豆瓣 图片来源:图片由作者曾颖绘制
4
辣椒家族:
各有神通的 “辣角色”
在成都的辣椒江湖里,每种辣椒都有专属 “性格”,在不同菜肴里大显身手。
二荆条
堪称“当家花旦”,其辣度温和,香气却十分醇厚。新鲜的二荆条适合制作虎皮青椒,在锅里煎至表皮起皱,撒上些许盐,简单的烹饪却能带来绝妙的口感,微辣中带着清甜,让人食欲大增;晒干后舂成粉,淋上热油,便制成了成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红油辣椒,无论是拌面条、蘸白肉,还是用于凉拌菜,都能增添独特的风味;而在制作豆瓣时,二荆条更是灵魂所在,每年盛夏,成都人家家户户都会用它与蚕豆拌和,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制作出美味的豆瓣酱。
▲二荆条 图片来源:双流发布
小米辣
是 “辣中悍将”,个头虽小,辣劲却十足。在火锅蘸料里加入几颗切碎的小米辣,瞬间就能为蘸料增添锋芒;凉拌菜中加入小米辣,清爽的菜品也会变得热辣刺激,是成都人夏日开胃的神器。
▲小米辣 图片来源:梅州电视服务
七星椒
来自内江威远,辣度高达七级,却有着辣中带甜的独特风味。用它卤制的兔头、鸡爪,咸鲜中包裹着麻辣,令人回味无穷,即使辣得直吸气,也让人欲罢不能。
▲七星椒 图片来源:威远融媒
灯笼椒
则像是 “温柔乡”,模样圆滚滚的十分讨喜,辣度轻微,香气浓郁。将它切丝炒肉,或是剁成酱做蘸料,既能为菜肴增添色彩,又不会掩盖其他食材的味道,连不太能吃辣的人也能接受。
▲甜椒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5
辣椒与川菜味型:
味觉的精准匹配
川菜讲究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而辣椒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品种的辣椒与特定味型精准匹配,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麻辣味型中,辣椒与花椒是绝佳拍档。麻婆豆腐是这一味型的经典代表,剪段的干红二荆条用于炝锅,激发出浓郁的香辣味,再搭配花椒的麻,最后撒上切碎的小米辣增添辣度,使得辣与麻在嫩滑的豆腐间层层递进,口感丰富;火锅锅底更是干红辣椒的舞台,整根的二荆条干辣椒与花椒、牛油一同炒制,熬制出红亮醇厚的汤底,涮煮食材时,辣得酣畅淋漓,麻得恰到好处。
▲麻婆豆腐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香辣味型主打 “辣而不燥”,二荆条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回锅肉便是这味型的典范,新鲜的二荆条切段,与煮熟切片的五花肉同炒,辣椒的清香与肉香相互交融,辣度温和,却越吃越香;辣子鸡中,干红二荆条炸至酥脆,与鸡丁一起翻炒,辣椒的香辣紧紧包裹着鸡肉,一口下去,香酥可口,令人陶醉。
▲回锅肉 图片来源:川菜博物馆
酸辣味型的灵魂是泡椒,通常由二荆条或小米辣泡制而成。酸菜鱼的汤底,少不了泡二荆条带来的酸辣滋味,酸得清爽,辣得柔和,将鱼肉的鲜嫩衬托得淋漓尽致;泡椒凤爪更是把酸辣发挥到了极致,泡过的小米辣带着泡菜坛特有的酸味,深入鸡爪的每一丝纹理,啃起来酸辣爽口,是夏日消暑解腻的佳品。
糊辣味型追求 “辣中带焦香”,干红辣椒,如二荆条或七星椒,经油炸后产生独特的焦香。糊辣壳拌黄瓜是家常美食,干辣椒炸糊后舂碎,与黄瓜拌匀,辣中带着一丝焦苦,别具一番风味,十分开胃;宫保鸡丁里的干辣椒同样需炸至微糊,与花生、鸡丁搭配,糊香与辣香交织,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宫保鸡丁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6
青红干鲜:
辣椒的 “变身记”
成都人对辣椒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青、红、干、鲜的不同形态,在餐桌上演绎出各种精彩。
青椒,多指新鲜的二荆条、灯笼椒,主打 “清鲜微辣”,适合快炒或生食。虎皮青椒堪称经典,将青椒在锅里炕至表皮起皱,淋上酱油和蒜末,微辣中带着丝丝甜味,是一道绝佳的下饭小菜;青椒皮蛋这道凉菜也备受喜爱,把新鲜二荆条切碎,与皮蛋、醋、香油混合拌匀,清爽的辣味令人食欲大开,是酒桌上的常客;灯笼椒切丝炒肉,辣味柔和,还带有自身的清香,老人小孩都爱吃。
▲青椒肉丝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红椒,即成熟的二荆条、小米辣,侧重 “浓香辣烈”,常被用于增色增味。红椒炒虾仁中,鲜红的二荆条与雪白的虾仁相互映衬,色泽诱人,辣度适中,鲜味十足;小米辣切圈拌凉菜,如凉拌木耳、折耳根,只需一点,就能瞬间提升菜品的 “辣度”,让人吃得过瘾,欲罢不能。
▲鲜锅兔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干辣椒,由二荆条、七星椒等晒干制成,堪称 “香味放大器”,经油炸或炝炒后,香气倍增。除了用于火锅、辣子鸡等菜肴,干辣椒还能磨成辣椒粉,无论是做蘸水,还是用于腌肉,都必不可少;四川人制作腊肉时,会在腌料里加入干辣椒粉,随着时间的推移,辣味慢慢渗入肉中,熏好的腊肉蒸熟后,辣香醇厚,风味独特。
▲辣子鸡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泡椒,是时间酝酿出的美味,酸香带辣,用途广泛。泡二荆条切碎后炒鸡杂,酸辣的味道能够有效去腥,是川菜馆里的热门菜品;泡小米辣常被用来调制蘸料,吃火锅时加入几颗,能让香油蘸料增添酸辣的层次;甚至在煮面时丢两个泡辣椒,汤里也会弥漫着淡淡的酸香,让人胃口大开。
▲泡椒鸡杂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7
蜀地到四海:
辣椒与川菜的双向奔赴
辣椒入蜀,本是一场偶然的相遇,却在与川菜的相互成就中,写下了饮食文化的传奇。川菜以包容的姿态接纳了辣椒,用 “百菜百味” 的智慧驯服了它的烈,让辣不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能与麻、酸、香、鲜共舞的复杂风味;而辣椒也以独特的性格重塑了川菜,让原本温和的滋味多了份热烈与张扬,成为刻在川菜基因里的鲜明标识。
这种融合并非止步于蜀地。随着川菜馆开遍大江南北,带着辣椒灵魂的麻婆豆腐、火锅、回锅肉,成了各地食客餐桌上的常客;郫县豆瓣装进玻璃瓶,沿着铁路、公路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成为海外中餐厅里调制 “中国辣” 的秘密武器。
▲郫县豆瓣 图片来源:郫都史志
在纽约的川菜馆,二荆条辣椒与牛排碰撞出新奇的香辣味;在东京的超市,小米辣泡椒成了年轻人追捧的 “下饭神器”—— 当年从美洲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辣椒,经蜀地淬炼后,又以更丰富的姿态,回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从辣椒入蜀的新奇尝试,到成为川菜不可或缺的灵魂;从豆瓣里辣椒与时光的共舞,到辣椒家族的各具特色,再到与川菜味型的完美契合、青红干鲜不同形态的多样吃法,最终走向四海的传播,辣椒早已超越了食材本身,成为成都乃至中国饮食文化向外输出的鲜活名片。
它代表着成都人的热情豪爽、乐观豁达,就像成都人的生活,既有火锅般的热烈奔放,也有家常小菜般的细腻温情,在辣与鲜、热与暖的交织中,演绎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故事,也诉说着文化交融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曾颖:作家,媒体人。在《读者》《南方周末》“澎湃新闻”《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和网站开过专栏,出版有《川味人间》等16部文学专辑,有众多作品入选各类教材、读本和试卷。央视大型纪录片《川味》艺术顾问。现居成都。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