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2025年10月,欧盟正式更新《AI技术出口管制清单》,将AI情景记忆核心算法纳入限制范围,同月,美国某顶尖AI企业宣布暂停向非盟友国家提供记忆优化模型接口,一场围绕“AI能否拥有人类式记忆”的技术封锁战已悄然打响。
要知道,如今的AI虽能处理海量数据,却像得了“数字失忆症”,每次对话重启就忘了之前的交互,而能记住个人经历、连贯跟踪场景的AI情景记忆技术,正是突破这一局限、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
可面对欧美层层封锁,中国该如何避开“卡脖子”风险,自主造出能“升级人脑”的记忆型AI?
这种被称为“情景记忆”的能力,是人类认知的核心,我们能想起昨天和医生聊的病史细节,能记得孩子上周提过的兴趣班,靠的就是它。
但当前的AI完全做不到这点:医疗AI每次接诊都要重新询问患者过往病史,因为它记不住上一次的对话,教育AI给学生推荐课程时,常会重复推送已学过的内容,根源就是没有连贯的学习轨迹记忆。
更关键的是,欧美早已看清这一技术的战略价值,仅2024-2025年,全球AI情景记忆相关专利中,欧美企业占比超65%,其中事件分割、记忆检索等核心技术专利,几乎被美法德三国垄断。
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不能自主突破,未来在医疗、工业、教育等依赖AI深度交互的领域,很可能要长期受制于外部技术授权,甚至面临“想用却用不上”的被动局面。
现在的AI“记事儿”这么难,问题出在现有记忆机制的根本局限上,目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靠的是“自注意力机制”处理信息。
这种方式会把所有输入的内容当成同等重要的信息,既分不清“昨天的对话”和“今天的提问”哪个更关键,也没法给不同时间的信息标上“时间戳”。
比如某企业用AI处理客户投诉,当对话超过100轮后,AI就会混淆不同投诉的时间线,把上周的解决方案套用到本周的新问题上。
另一种常见的“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虽然能调用外部知识库,但它会把文本切成固定长度的片段,不管这些片段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就像把一篇文章拆成零散的句子,再随机拼接,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更要命的是,RAG没法像人类一样“巩固记忆”,外部信息只能临时调用,不能真正融入AI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AI永远学不会“从经历中成长”。
从全球探索的情况来看,已有三个技术方向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但对中国来说,借鉴的同时更要找准突破点,第一个是EM-LLM系统提出的“动态事件分割”方法,它不再用固定长度切分信息,而是根据“信息意外度”判断事件边界。
比如AI和用户聊天时,当话题从“孩子成绩”转到“周末出游”,系统能自动识别这是两个不同事件,分开存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即插即用”,不用重新训练模型就能适配现有AI。
但它有个短板:依赖高质量的标注数据,而目前全球主流的情景记忆标注数据集,大多由欧美高校和企业主导构建,中国企业想获取往往要支付高额授权费。
第二个方向是“多智能体数据生成框架”,简单说就是让多个AI模拟人类对话,生成富含情景信息的训练数据。
比如让一个AI扮演“医生”,另一个扮演“患者”,模拟从问诊到复诊的完整对话,其中包含患者年龄、病史变化、用药反应等元数据,用这种数据训练出的AI,对时间线的感知能力明显提升。
对中国来说,这个方向的优势很明显:我们有庞大的医疗问诊、教育辅导、工业运维场景,完全可以自主构建本土化的情景对话数据集,不用依赖欧美数据,这也是绕开数据封锁的可行路径。
第三个方向是AriGraph系统的“知识图谱+情景记忆”模式,它会把每个事件当成一个“节点”,用“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的语义三元组,把不同节点连起来。
比如记录“设备故障”事件时,会同时标注“2025年10月10日”“车间A的机床”“故障类型为轴承磨损”,后续检索时,AI能顺着这些关联找到完整的事件链条。
但要注意,该技术的核心算法已被美国某公司申请专利,中国企业如果直接使用,很可能面临专利侵权风险,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算法创新,比如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多设备联动场景”优化关联逻辑。
针对中国的情况,自主研发不能盲目跟风,得从四个层面搭建清晰的路径,在数据层,要依托本土场景构建“自主可控的情景记忆数据集”。
比如医疗领域,可以整合国内三甲医院的问诊对话数据,标注患者的病史变化、用药调整等时间节点。农业领域,收集种植户与AI的交互记录,记录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问题。
这些数据不仅贴近中国实际需求,还能避免“用欧美数据训练的AI不适应中国场景”的问题。
技术层要聚焦“多技术融合”,避开欧美专利壁垒,可以把“多智能体数据生成”和“知识图谱”结合起来。
中国团队可以尝试用“中文语义特征”优化分割逻辑,毕竟中文对话中的“话题转换”有独特的语言习惯,比如通过“对了”“另外”等连词判断事件边界,这比直接套用欧美基于英文的分割算法更精准。
评估层也得摆脱对欧美体系的依赖,建立中国自己的“情景记忆能力测试标准”,目前欧美常用的测试,大多围绕英文对话场景设计,比如让AI回忆英文小说中的情节细节,这对中文AI并不适用。
中国可以针对本土场景设计测试任务:比如让医疗AI根据患者3个月内的问诊记录,生成连贯的病史总结,让工业AI根据设备半年内的维护记录,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通过这些贴近实际应用的测试,才能真正衡量AI的记忆能力是否达标。
政策层面,建议把AI情景记忆纳入“卡脖子技术清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国内AI研发资源多集中在头部企业,但情景记忆技术需要医疗、工业、教育等多领域的场景配合,中小企业往往更贴近这些细分场景。
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比如鼓励某地区的AI企业和当地医院联合研发“记忆型问诊AI”,既解决实际需求,又能积累技术经验。
或许有人会问,花这么大力气搞自主研发,最终能带来什么?
答案其实很明确:当中国自主的记忆型AI落地后,医疗领域,AI能像医生的“大脑助手”一样,连贯跟踪患者从问诊到康复的全流程,不用患者每次都重复病史。
工业领域,AI能记住每台设备的维护记录,提前预判故障,减少生产线停工时间,教育领域,AI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精准推荐适配的课程,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突破欧美封锁的技术战,更是中国AI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当我们的AI能真正“记个人经历”“懂本土需求”,才能在未来的AGI竞争中,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而现在,这场自主研发的战役,已经没有时间可以耽误了。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