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铜鼎。图片来源/徐州警方
白天是“保护性”考古,夜里却用炸药盗墓,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触目惊心的案例。
据上游新闻报道,近日,在江苏徐州,汉大墓盗掘系列案告破,追缴文物4000多件。9月17日,随着团伙中最后一名嫌疑人被提起公诉,这起在考古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盗墓案中的20多名嫌疑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一名主犯李某,白天与考古队一起参与古墓的保护性发掘研究,入夜后就使用炸药等非法盗掘古墓。最终,李某因犯盗掘古墓葬罪、倒卖文物罪,已于2022年6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十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胡汉战争图拓片。图片来源/徐州警方
当历史的“解码人”沦为“摸金校尉”,当文物的“守门人”变成破门贼,我们不得不审视,文物安全的防线究竟在哪里出现了漏洞?

▲汉代石羊。图片来源/徐州警方
鉴定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古队探工……这些本应守护文化遗产的专业人士,反而利用专业知识系统性地实施盗窃,让盗墓行为变得更加“精准化”“专业化”,这种“内行作案”对古墓文物的破坏更具隐蔽性、持续性和毁灭性,危害远超普通盗墓贼。

▲不同的盗墓工具。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摄
考古本是探寻历史真相、传承文明薪火的神圣事业。考古工作者手持手铲,解读无字地书,还原历史记忆,他们的工作服上不应沾染盗墓的泥土。然而,当少数从业者在利益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将专业知识异化为犯罪工具时,不仅是对个人职业伦理的背叛,更是对公众信任的践踏,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犯罪。
当然,我们不能因这起个案否定整个考古群体,绝大多数考古工作者依然在荒野中坚守,为保护文化遗产默默奉献。但此案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珍贵的古墓文物经不起“专业水准”的盗掘,文物安全防护网必须升级加固。一方面,针对“白天保护、夜间盗掘”的作案特点,有必要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利用无人机巡查、震动监测等科技手段,实现对重要考古遗址的全天候监控。同时,建立文物溯源系统,让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有数字身份证,斩断文物非法交易链条。另一方面,应当在行业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更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失德从业人员实行行业禁入,形成“一次背叛,终身出局”的震慑效应。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守护文明瑰宝,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珍惜“守门人”的角色和使命,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底线、保持定力,才能让“摸金校尉”无处遁形。
来源:大江时评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