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朱若彤
“传承,它是面临着一个青黄不接的状态,好像很多的手艺都是面临这个问题。”
2003年,19岁的卞成飞从艺校毕业后,发现沂蒙手绣濒临失传。凭借自身的色彩搭配和绘画功底,她决心投身于沂蒙手绣的传承事业。彼此的她,还不知道费县手绣传承中的难题重重。
卞成飞:“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很多老人、老的艺人已经不在了。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作为年轻人来讲,他觉得做手绣是耗时费力的一件事情,不如用这个机绣方便,并且现在很少有人愿意沉静下来做一些手工。”
费县手绣,需经打袼褙、画样、剪样、贴布、绘图、绣制、合边、填充、缝合、串珠、整理等十几道工序方可完成。针法也各具特色、严谨复杂,制作者挑针走线,信手为绣。卞成飞介绍,一件简单的荷包从开始到成品通常需要几万针。
费县手绣作品展示 受访者供图
卞成飞:“所以为了吸引这些年轻人参与到这个队伍当中来,我们就在费县手绣非遗工坊,不定期地开展手绣的公益课堂,只要你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再一个就是把原来这种复杂的针法,把它简化了。简化步骤以后,年轻人通过两三个小时,他就能掌握好这种针法,然后绣出一些小挂件。我觉得慢慢地鼓励着,他们感觉到有了这种成就感,他们就会爱上这个手艺。”
用爱与鼓励,带动更多年轻人接触学习手绣技艺,这是卞成飞的智慧。同时,卞成飞还有大爱,她组织成立了手绣合作社,带动乡村振兴发展,让大家都能通过针线收获自己的“小美满”。
卞成飞教学村民手绣 受访者供图
卞成飞:“成立这个合作社,也是为了凝心聚力,让村里的这些妇女闲着的时候,可以有事情做,多少的有收入。现在包括我们周边村里也是传的‘不出门不出院,看着孩子做着饭儿,一天能挣个几十块’。我觉得是精神面貌的一个变化,再一个就是能够有些收入,改变了一些家庭妇女不能就业的这种困境。我印象挺深的就是在费县费城街道的东胡家村,有一个村民叫张凤兰。她听说我们可以做手绣挣钱,然后就联系到我。我就带着这和图纸找到他的家里,手把手地教她做手绣。后来经过了解,她瘫痪了23年,一直就是对象照顾她,也一直是家里的一个负担。但是学会手绣之后,当年她就收入接近一万多元,既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是给她增加了一个很强烈的这种信心,生活的信心。”
如今,费县手绣在卞成飞的带动下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表现形式有了变化,开始制作荷包、手机挂坠等现代人使用更多的物品。让非遗能够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才是传承发展中最大的革新。
卞成飞:“我觉得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他是喜欢比较简约、个性化的东西。你像以前的时候,老人绣的都是一些像鸳鸯、荷花,挂在家里的比较多。但是现在年轻人好像是不大想选这么一件传统的小包挂在家里。反而就是对我们设计的一些手机挂坠,然后车挂件,还有手机包非常感兴趣。所以说我们这几年就把这种传统的图案,一个是把它简化,并且我们在上面还会添加一些珠串、水晶菩提,还有松石、蜜蜡这些物件在上面,年轻人也是非常喜欢。另外我们近几年也在这个材料上也做了一些创新和研究,通过一些温变色来展现。可能在室内的话它是灰色的,就是经过太阳晒之后,就变成了红色或粉色,活灵活现的这种感觉。”
最让卞成飞自豪的事,是流传了千年的费县手绣艺术走出了国门。从2018年起,卞成飞就受邀赴瑞典、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十几个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外国友人也会好奇地戴上虎头帽,试一试虎头鞋,在体验手绣的过程当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
卞成飞向外国友人展示费县非遗手绣 受访者供图
卞成飞:“去年冬天,我和我们非遗工坊的几位绣娘,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绣了十几副'我的家乡沂蒙山板栗'、‘山楂秋收’的这种喜悦。这几幅作品今年在武汉展出的时候,有一位老战士,他带着他的战友过来看展,他看到图片里的这种繁华的景象,当时他拉着我的手说,当年我们打仗就是盼着家乡能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没想到你们能用针线把它绣出来了,真好!当时我觉得这一刻我们所有的坚持非常值得。手绣不仅没有消失,还跟着时代一起成长。”
让手绣随着时代一起成长,这是卞成飞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在她的带领下,费县非遗手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这些承载着沂蒙精神的手绣作品也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卞成飞的守护,让费县手绣乘风而飞。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