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66岁,退休后常跟小区老友们聊天、遛弯儿,他自豪地说:“我这人什么都听医生的,就是不戒盐。咸菜、酱油、老汤等这些都是我的最爱。”邻居阿姨劝他:“年纪大了,别太咸了,小心高血压!”
王大爷却反问:“你看隔壁李大爷戒盐十几年,结果最近还不是查出血管堵塞?”这天,聚会时有人特意提到:“看到北大一个研究,说吃咸点的老人寿命更长,这是真的吗?”

一时大家七嘴八舌,既好奇又困惑:戒盐真的有必要吗?老人吃咸会不会反而伤身?北大的研究又是真是假?实际上,关于“盐”与寿命、健康的关系,这些年确实出现了很多反转说法。到底要不要戒盐?老人可以淡淡的吃点咸吗?
说到盐,首先必须强调:摄入过量盐分和长期重口味饮食,的确会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变等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克,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中老年人每日摄盐量在9-12克,远远超标。

为什么盐跟寿命突然被讨论到一起?《美国心脏协会杂志》2022年一项大型随访研究,显示高盐饮食人群的心血管出问题的风险增加19%。
然而,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中科院在《营养学年鉴》上发布的一项中国老龄人群队列研究,却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数据:65~80岁人群中,每天“适量”摄盐(5-7克)的老人,死亡风险比长期极低盐饮食组(低于4克/天)低了8.6%。
但别误会,适量不是高盐,更不是“不限盐”。专家解读,这正说明:过度戒盐(极低钠饮食)也可能增加死亡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正常功能。
钠是人体必需的电解质,极度缺乏会影响神经传导、心肌收缩、血压调节等核心生命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如果长期极度低钠,容易造成心慌乏力、低血压、食欲下降、电解质紊乱等健康隐患。

再来看一项德国汉堡大学跟踪7万老年人的汇总分析,显示最理想的“U型区间”,即每天摄盐5-7克,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发病率最低,过高或过低都不利健康。
如果老人过度限制盐分,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提示。反之,科学“适度咸”饮食也能带来一些看得见的益处:
保持体液平衡,防止低钠综合征。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低钠老年人,因跌倒或心力衰竭住院率高出18%。
辅助神经肌肉运作。钠离子参与神经冲动传导,适度摄入有助于防止肌肉痉挛、无力等现象。
提升食欲、饮食多样性。对部分高龄老人,轻度“咸香口”能提高进食意愿,减少营养不良发生。

间接降低极低钠饮食带来的肾脏负担。最新亚洲肾脏病学会年会数据显示,长期极低盐饮食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快于对照组。
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本身患有高血压、慢性肾病、心衰等基础疾病,就绝不能擅自增加盐摄入!此类人群需控制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限盐,避免危险。
合理摄盐并做到“淡咸适口”,才是中老年健康长寿的基础诀窍。想要既享美味、又守护心血管?权威专家建议这样做:
控总量,用计量勺分装法。建议每家备个2克量勺,三餐用总量控制在6克以内,避免“手随性撒盐”。
多用低钠盐或钾盐替换部分普通食盐。研究显示,更换低钠盐后中老年人收缩压平均下降4.5毫米汞柱,而口感基本不变。

咸味分散法,巧用天然食材调味。利用葱、姜、蒜、柠檬、醋等天然食材提升风味,减少依赖盐分获取口感,既保健康又留住美味。
此外,还建议避免腌制品、酱菜、咸鱼等“隐形盐”爆表的食品,并学会看营养标签,选择低钠产品。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202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健康老龄化研究”团队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钠摄入指南》(2019)
德国汉堡大学老龄人群盐摄入回顾性队列研究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