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8月刚刚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城市公共治理指数》中,中国20座城市再次包揽榜单前列,环境卫生、城市安全等评价均为亚洲最高。与此同时,一项全网热议的印度自媒体调查却反向点燃了争议:不少印度网友承认,中国的城市环境“好得令人惊叹”,但当话题转向医药领域,印度人普遍自信地表示:“仿制药,中国比不过我们。”
2025年,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全球城市环境评估显示,中国主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占比首次突破85%,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垃圾分类普及率已达98%。相比之下,印度首都新德里同期PM2.5平均值依然高达每立方米110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五倍。即使在孟买、班加罗尔等经济重镇,城市绿化和基础设施也难与中国同级别城市相比。
大量实地调研报告指出,中国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面领先,更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指标上压倒性胜出。2025年6月,国际城市卫生联盟对比亚洲20个主要城市,结果显示中国12座入围城市平均公厕覆盖率为99.1%,厕所卫生满意度高达97%。印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广“清洁印度”运动,但实际落地成效有限,北方邦等地至今仍有公厕无水、无纸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一切都让不少印度访华者发自内心地佩服中国的环境治理能力。越来越多的印度媒体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城市管理总是落后中国一大截?”但正当中国在环境领域成为亚洲标杆时,讨论的焦点却突然被“仿制药”话题打断。
2025年7月,美国商务部对印度药品加征200%进口关税,直接导致印度药企一个月内损失超90亿美元出口订单。就在同一时期,印度西南部Sigachi制药厂凌晨发生重大爆炸,44人遇难,33人受伤。事故调查显示,该厂安全预算还不到年度营收的1%,自动报警系统更是形同虚设。
印度被称为“世界药房”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印度仿制药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280亿美元,出口范围覆盖全球238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印度制药协会的数据,全球40%的仿制药供应来自印度,欧美市场对印度生产的廉价抗癌药、抗感染药、呼吸系统药物需求巨大。中国同一时期虽然以原料药出口见长,规模更大,但主要集中在抗生素、维生素等传统领域,国际影响力远不及印度仿制药产业。
印度仿制药工业的崛起,与其特殊的法律体系密不可分。自1970年起,印度专利法只保护生产工艺,不保护药品成分,允许本国厂商快速仿制世界主流新药。2005年加入WTO后,印度虽然表面承认国际专利,但依然通过“强制许可”等方式,为国内药企保留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只要能证明“公共健康紧急”,药厂无需支付专利费用即可仿制国外新药。
这套“灰色弹性”政策,极大拉低了印度药品整体价格。印度仿制药成本普遍比美国低65%,比欧洲低一半以上,性价比优势明显。正因为如此,印度药企长期占据欧美医保体系的药品采购主力。2018年中国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后,印度仿制药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社交网络的热词。患者节省的巨额药费,对社会舆论影响巨大。
但廉价的背后,是不容回避的风险。2022年10月,印度北方邦爆出“假血袋”丑闻,警方查获18袋用酸橙汁和化学液体冒充血小板的假血制品。2023年,印度仿制止咳糖浆出口冈比亚、印尼,导致两国300多名儿童死亡。2025年3月,《印度时报》报道,印度医学协会统计全国仅2%的药品能通过国际标准检测,假药泛滥成为行业顽疾。
更为棘手的是药品流通的失控。印度药店售卖处方药无需医生证明,麻醉药、镇痛药、阿片类药物随意进出市场。不少小作坊式药厂为追求利润,将药物原料直接流向黑市,用于制造廉价毒品。据国际禁毒组织2025年最新数据,印度成瘾人口已突破2亿,占全国14%,其中大麻和阿片类药物滥用者分别达到3000万和2000万人。
这些问题让印度仿制药产业的“低价神话”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欧美市场开始收紧审批标准,印度药品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和法律诉讼。印度政府虽多次承诺加强监管,但面对全国数万家药品小作坊,监管执行力始终有限。
中国仿制药产业虽然在国际影响力上不及印度,但其发展模式却逐渐成为新兴国家学习的对象。2025年6月,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医保覆盖率已达到98.9%,抗癌药、慢性病药物全部纳入医保目录。过去曾因药价高昂被舆论诟病的“天价药”问题已大幅缓解,普通患者无需再冒险代购印度仿制药。
中国医药产业的转型方向极为清晰:一方面保持原料药领域的全球领先,一方面持续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2024年以来,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基金已累计投入超500亿元,支持本土企业攻坚全球首创新药。根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发布的2025年报告,中国创新药物注册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五,部分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已获欧美主流市场上市许可。
在药品安全监管方面,中国采取“全链条、全流程、全环节”动态监管体系,药品上市前需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和多项国际标准检测。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共通报全国药品抽检合格率达99.8%,远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药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全程可追溯,杜绝假药和滥用处方现象。
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安全底线”战略,不以极端低价为追求目标,而是将药品安全、效果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正因如此,中国医药产业逐步建立起国际公信力,成为全球创新药合作的重要一极。
2025年8月,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正在经历剧烈调整。印度虽然依靠仿制药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份额,但长期缺乏原创药物研发能力,始终未能突破“低价平替”标签。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发布的全球新药创新指数显示,印度仅有两款新分子实体药物获得国际认可,远低于中国、韩国等新兴经济体。
2021年疫情期间,印度疫苗产能危机暴露出产业短板。印度血清研究所CEO普纳瓦拉在社交媒体公开向美国求助,希望放开疫苗原材料出口,但美国以“本国优先”为由迟迟未予响应。危机时刻,印度“世界药房”角色遭遇能力瓶颈,缺乏自主研发让国家健康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中国则在创新药物、疫苗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2025年初,国内三款自主研发的mRNA疫苗顺利出口东南亚、中东地区,成为新兴市场防疫主力。联合国卫生规划署报告显示,中国生物医药出口额同比增长23%,创新药占比首次超过30%。正是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产业升级,让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市场逐步建立话语权。
印度仿制药的低价优势能否持续?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全球药品监管趋严,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医药产业未来格局的关键因素。中国“以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提供了现实范本。
一场关于环境与医药的中印舆论对比,折射出全球新兴大国的多重矛盾与产业博弈。中国用看得见的环境治理和隐形的创新实力,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印度依靠仿制药的“价格战”在全球舞台闯出一片天地,却也面临质量、监管和创新的多重难题。
2025年,中国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成为亚洲标杆,医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印度仿制药仍以低价攻占全球市场,但如何真正构建全球信任、突破创新天花板,依然考验着这个“世界药房”的未来。
改变的不只是数据,更是全球医药产业的游戏规则。谁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答案依然悬而未决。
参考资料:美国威胁征收药品关税,印度仿制药商忧心忡忡——环球网
占据多个行业重要地位,印企靠“低端创新”经营非洲市场——环球网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