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奶皮子卖到 23 元,你敢信?就在上周,它还只要 10 元。短短几天价格翻了近两倍,连商家都直呼 “拿不到货”。这事儿乍看是网红零食带火原料,但背后的供需失衡,恐怕没那么简单。
最近几天,奶皮子糖葫芦在短视频平台突然爆火,成了不少博主力推的 “秋冬限定甜品”。随之而来的,是核心原料 —— 奶皮子的价格一路狂飙。多位线下甜品店主和电商卖家反馈,截至 11 月 5 日,普通规格奶皮子的批发价已从 10 月 30 日的每张约 10 元,飙升至 22–23 元区间。内蒙古一家奶制品厂负责人透露,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两周以后,部分小规格产品直接断货。有中间商甚至加价 30% 抢购库存,“有钱也难拿货” 成了行业常态。一位北京做糖葫芦摊的老板苦笑:“以前一天用 20 张,现在不敢多进货,怕第二天就涨。”

说实话,这种涨幅放在任何食品原料里都不常见。更关键的是,价格上涨不光是网红效应这么简单。实际情况是,冬季本就是牛奶产量的季节性波动期。据中国奶业协会近年发布的季节性数据,气温下降会导致奶牛产奶量普遍减少约 15%。与此同时,大量新入局的电商团队和直播机构开始直接向牧场或加工厂扫货。有个在呼和浩特做乳制品批发的朋友透露:“最近一周,至少有十几家新注册的食品公司来订奶皮子,一开口就要上千张。”

重点来了 —— 奶皮子制作工艺依赖鲜奶慢煮,出成率极低。大约 7 到 10 斤鲜奶才能制成 1 张标准奶皮子,产能几乎没有弹性。对比去年同一时段,奶皮子价格基本稳定在 8–10 元区间,如今的涨幅远超正常季节性波动范围。说白了,这不是普通的 “旺季涨价”,而是短期流量冲击叠加生产瓶颈引发的结构性短缺。

若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不少小微商家可能被迫下架相关产品。一家连锁酸奶店负责人坦言:“奶皮子糖葫芦毛利本来就不高,现在原料成本翻三倍,卖一串亏一串。” 部分商家已开始尝试替代方案,比如用椰奶皮或植物基薄片模拟口感,但消费者反馈普遍不佳 ——“吃起来像塑料纸,完全没有奶香”。

换个角度,这场涨价潮也暴露了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的脆弱性: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极易被短期流量裹挟。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能稳定供应奶皮子的规模化厂家不足百家,且高度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等牧区,抗风险能力极其有限。坦白讲,如果这波网红热度退去,那些临时扩产的小作坊很可能迅速退出市场,留下一堆积压设备和烂尾订单,最终受伤的还是踏实做产品的老厂。

奶皮子从草原小吃变成 “轻奢零食”,你觉得这波涨价是短期炒作还是会演变成新常态?评论区直接说你的判断依据,我挨个回复!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