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显龙
新加坡最近很频繁向中国经济、中美竞争问题发表他们的建议。前段时间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居然提议让中国“融入英美体系,不要搞自力更生”;新加坡部长徐芳达也建议中国对美国的制裁不要反应过激,“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想法是不对的。这些说法归根结底就是新加坡只考虑自己利益,因为他们是靠航运发达的国家,无论是中国搞自力更生不依赖西方,还是中美互相竞争制裁对新加坡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他们才做出如此结论。

印度工厂
李显龙近日在一场活动上表示,如果印度按预测增长,总有一天会赶上中国,甚至可能超过中国。他的预判立足两大核心逻辑:一是人口结构的代际优势。印度当前人口总量与中国相当,平均年龄仅28岁,劳动力人口规模正处于峰值期,而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年龄人口逐年递减,这一差异被视为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二是发展潜力的释放空间。李显龙指出,印度社会与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导致其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以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潜在优势有望逐步转化为增长动能。

李显龙
他特别提及,印度在服务贸易领域已展现突出竞争力,其服务贸易顺差位居全球第三,仅次美英,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一领域的优势与中国以制造业和实物贸易为主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新加坡媒体还指出,近年来印度GDP增速多次超过中国,部分机构预测其未来十年仍将维持7%以上的年均增速。印度在信息技术、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吸引了全球资本的持续关注,为经济转型注入动力。

中国制造业
但这些都没有考虑到现实因素,首先是发展基数的巨大差距。当前中国GDP总量已达印度的3倍以上,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6.17亿吨,几乎是印度3.13亿吨的两倍,人均收入、基础设施水平、工业化程度等关键指标的差距更为明显。其次是结构性短板的制约,印度电网损耗率高达2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的薄弱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此外,复杂的社会矛盾、官僚体系效率低下以及制造业占比太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都是很大的挑战。

印度制造业
之前《金融时报》还说,印度最致命的问题是教育水平跟不上,制造业无法转型,不可能达到中国一样的发展前景。印度制造业长期停留在低附加值环节,23个制造业门类中有12个产出低于2016年水平,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萎缩,关键原因之一便是技术工人短缺与技能不匹配。尽管印度拥有全球1/3的低成本IT工程师,但其整体工程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产业转型需求,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缺口高达数百万。教育落后导致印度无法复制中国通过技术升级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发展自然是困难重重。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