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林铃锦】
长江与汉江如两条巨龙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三镇鼎立”的独特格局,也孕育了这座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生命基因。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武汉始终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在守护江脉生态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平衡中,书写出独具特色的城市答卷。
江河共生:武汉城市基因的生态溯源
武汉的城市形成与发展,始终镌刻着江河的深刻印记。长江穿城而过,汉江在此汇入,两江交织勾勒出城市的基本轮廓,也赋予了武汉“百湖之市”的先天禀赋——武汉的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曲折蜿蜒,形成16.24万公顷的湿地,江水漫流雕琢出“江城”模样,塑造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符号。
黄鹤楼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历史上,便利的水运条件使武汉成为南北物资流通的枢纽,催生了早期的商贸文明与城市聚落。近现代以来,江河带来的水资源与交通优势,支撑武汉逐步发展为工业重镇与区域中心。
这种与江河共生的地理格局,决定了武汉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中肩负着“中游屏障”的天然使命。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而武汉作为湖北省会,其“江-湖-河-滩”复合型生态体系,为长江中游提供了防洪调蓄、气候调节、生物栖息等关键生态服务,也塑造了城市“水韵灵动、城湖交融”的生态特质。
绿动枢纽:九省通衢的交通转型之路
作为“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武汉正以绿色转型重塑枢纽功能,让传统交通优势与生态保护要求同频共振,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航运中心与物流枢纽,践行湖北绿色水运发展“1346”新布局中“以武汉中部枢纽港为核心”的定位。
湖北绿色水运发展“1346”新布局《湖北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
在绿色航运建设上,武汉锚定“生态优先”方向持续发力。
通过实施长江岸线专项整治,累计清理各类码头390座,腾退岸线50公里,将昔日密集的工业码头改造为生态驳岸与亲水平台。此外,武汉还推进船舶绿色升级,推广LNG动力船舶与电动船舶,要求全市码头配齐生活垃圾接收设施,实现长江干线武汉段船舶污染物“应收尽收”。
如今的武汉港,更通过优化航线布局,实现“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的通航标准,2024年,阳逻港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8.1万标箱,出入境船舶数量创历史新高,超安徽、江西、湖南三省总和,连续五年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武汉阳逻港中国交通报
凭借“航运向东入海、班列向西入欧”的多式联运模式,武汉进一步降低了物流全链条碳排放。2025年9月,中部地区首趟零碳绿色班列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发车,该班列在电气化区段使用100%绿色电力,非电气化区段通过碳抵消项目补偿剩余排放,实现全链条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城市物流领域,2022年获批成为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以来,武汉持续优化升级物流节点。
当前,武汉建成阳逻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汉口北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汉欧国际物流园等干支衔接型货运物流枢纽。在二级物流节点布局上,武汉建成萃元冷链、中百物流等一批共同配送中心,采用共同配送和集中分拣的集约化组织模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配送车辆的装载率,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流降本增效。
武汉大大小小的货运配送车辆已陆续换“绿装”。截至2024年10月,全市较“绿配”创建初期新增新能源配送车辆18107辆(完成目标的402%),保有量达到29959辆,占全市配送车辆比重达到46%。城市配送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80.6%。
绿色已被贯彻到城市物资配送的毛细血管中。
科教赋能:产业高端化与环保化的双向突破
武汉坐拥92所高校、141万大学生、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雄厚的科教实力正成为推动产业“高端化+环保化”的核心引擎,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共进。
高校科研力量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8酶法人工生物合成己二酸途径,有望颠覆传统化学合成的高污染工艺,相关技术已以数千万元价格转让给企业。该实验室还解析了全球首个PET塑料降解酶结构,实现塑料高效生物降解。
此外,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人才助力下,拥有10家整车企业、14座整车工厂和千余家零部件企业的武汉经开区日益擦亮“中国车谷”的金字招牌。当前,武汉经开区正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打造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规模位列国家级经开区前列。去年,武汉经开区东风岚图云峰工厂总装车间里,随着一辆岚图知音缓缓驶出,2024年中国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武汉也见证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
武汉见证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车谷融媒
在武汉,科技创新正持续引领产业创新,产学研融合加速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据统计,2024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达15323家,是2021年的1.67倍,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5%。而随着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武汉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武汉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十三五”末下降17.7%。
武汉“技术创新减污染、产业升级促环保”的良性循环,为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崛起提供了动力样板。
生态焕新:旧污染点的绿色重生实践
面对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武汉以系统治理思维推进生态修复,让众多曾经的“环境痛点”转变为“生态亮点”,彰显了长江大保护的实践成效。
青山滨江区域的转型是典型范例。作为武汉传统工业聚集区,这里曾因钢铁、化工企业集聚导致岸线污染。通过实施“化工围江”整治,全面完成沿江19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28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同步清理长江岸线各类固废22万余吨,昔日“码头林立、砂石遍地”的生产岸线,蜕变为全长7.5公里,总面积135.48公顷的青山江滩公园。
改造过程中,江滩保留了码头轨道、输料廊道等工业元素,并注入了文创市集、轻食餐饮等新业态。老码头实现了从“运输枢纽”到“文化客厅”的华丽转身。目前,青山江滩绿化覆盖率达80%,形成了“三带融合、四季有景”的生态格局。经测算,青山江滩这片城市“绿肺”每年可增加碳汇量约723吨,释放氧气约2400吨,相当于为城市建造了一座天然氧吧。
武汉青山江滩央广网
牛尾湖位于武汉经开区,2018年前因无序养殖水质恶化至劣Ⅴ类。近年来,武汉通过退渔还湖、生态清淤、智慧管护,清淤量达8.9万立方米,沉水植物覆盖率超80%,新建两座污水处理厂,并完成雨污分流,实现生活污水“零入湖”,如今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河湖健康评价为“一类河湖”(非常健康),年吸引超15万人次露营,蜕变为市民“煮茶观星、寄情山水”的诗意栖居地,成为长江经济带河湖治理的“车谷样本”。
此外,戴家湖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江夏灵山矿区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十年间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生态产品总值)从1.17亿元增长至2.58亿元。
武汉昔日备受污染的河、湖、厂、矿,纷纷蝶变为一座座生态复苏的试验田,为长江经济带污染场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屏障筑牢:从生态守护到民生福祉的价值升华
以“无废城市”建设与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打造为抓手,武汉日渐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让生态保护成果真正转化为市民的幸福体验。
在“无废城市”建设中,武汉以法治与科技双轮驱动,2025年施行《武汉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建立全链条治理体系。目前,武汉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7.95%,并打造“无废细胞”1640个。
此外,通过“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武汉掌握生态环境监管“智慧大脑”。平台归集水、气、土壤等9大类5亿条数据,数据共享接口213个,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一企一档”企业画像,完成1.4万家污染源数据治理,支撑环境准入研判和排污许可智能监管,实现对环境数据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分析,真正实现了“一屏统览全域环境状况、秒级响应环境异常变化”。
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让“江豚逐浪、市民亲水”成为现实。
江豚逐浪湖北日报
以“江、园、城”融合思路,武汉两江四岸已建成长80.7公里、面积838.3万平方米的生态滨水空间。
如今的长江武汉段连续五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2024年长江武汉段及重点支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金口、天兴洲、双柳等水域稳定形成3个江豚种群。全市建成绿道总里程突破2400公里,公园总数达1024座,成为中部地区首座“千园之城”。2025年8月,武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PM2.5月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创历史最优水平……
从江河孕育的城市基因,到交通转型的绿色实践,从科教赋能的产业升级,到生态修复的焕新蝶变,武汉正以多元举措践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这座依江而生的城市,用“水质优良湖泊从‘十三五’末的24个增至51个”“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17.7%”等实打实的数据证明:生态守护与城市发展可以相得益彰,绿色底色终将成为城市最深厚的竞争力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