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三千,不让录像,不让打包,10岁小孩禁入,冤种餐厅量产化?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什么叫做花钱找罪受?去上海的一家名叫”中国菜·葱姜蒜“的馆子吃饭,就是花钱找罪受。

一顿饭3000多,吃着成本几块钱的菜,还被旁边的人死死盯着,甚至拍照打电话都不能,带着孩子还不让你进。

吃饭像闯关,付钱的像孙子

这家名叫“中国菜·葱姜蒜”的馆子,名字土得掉渣,行事风格却傲得像进了紫禁城,菜单还没看,七条“军规”先拍你脸上。

想预订?先交五百块定金,想取消?还得提前三天说,否则钱就当喂了狗,不能自带酒水,更离谱的是,吃不完想打包都不行。

规矩虽然严,但还是有些人就是想想要去体验一下,毕竟拍照打卡对于有些人来说比吃饭更重要,而这里的规矩是,吃饭的时候不许录像,不许直播,连电话都不能接。

有食客试着拍一段厨师炒菜的火爆场面,服务员立刻像幽灵一样飘过来制止,说只能拍照,理由是为了不拍到别的客人,可照片难道就不会拍到人吗?这逻辑简直是在侮辱顾客的智商。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全程有服务员像保镖一样,一言不发地杵在你身后,眼睛死死盯着你,花几千块钱,买的不是宾至如归,倒像是花钱请了个监工,吃顿饭吃出了被审讯的紧张感。

这套路,原来是“东洋师傅”教的

这种又贵又折腾人的模式,并非“葱姜蒜”原创,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形容词叫做“Omakase”。

这个词听着洋气,说白了,就是把日料店那套“我做什么你吃什么,不许挑”的玩法,硬生生嫁接到中餐上,始作俑者,是上海另一家神店“头灶”。

“头灶”更狠,把一份油淋鸡、几只葱爆虾,用仙人抚顶般的仪式感在你面前一顿操作,然后分到每个人盘子里,就那么一小撮。

价格也是贵到离谱,你敢想,一道猪油渣炒上海青,敢卖188元?在这吃饱只能全靠那碗可以无限续的麻婆豆腐拌饭。

就是这么一个被骂上热搜,被指着鼻子说“荒唐”的馆子,不仅没倒,反而成了黑珍珠、米其林,一座难求。

而“葱姜蒜”,正是“头灶”幕后策划人的又一力作,算是嫡系传人,它们卖的不是菜,而是一种精心包装过的、从日本舶来的“高级感”幻觉。

当炒菜成了表演,“锅气”就成了奢侈品

为什么这种怪胎总是在上海冒头?有人说上海洋气,包容,但这事跟真正的上海老饕和本地文化,其实没什么关系。

真正可悲的,是这些餐厅的出现,恰恰钻了整个餐饮行业的空子,当街边小炒店的后厨里,锅铲落满灰尘,老板从真空袋里挤出预制好的回锅肉片,往热油里一滑就算一道菜时,“现炒”这件事本身,正在从日常沦为珍稀。

那种热油滚过、姜蒜爆香、铁锅与锅铲碰撞出清脆交响的鲜活“锅气”,正在被工业化的半成品挤压得无处容身。

于是,聪明的生意人嗅到了商机,他们把“现炒”从厨房搬到吧台,把“锅气”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包装成一种需要顶礼膜拜的匠人精神。

通过预约制、高门槛和一套套规矩,他们成功地把家常便饭变成了普通人遥不可及的奢侈表演。

谁在为这份“高级感”买单?

面对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总有两种声音在吵架,一种是“花钱买罪受,纯属冤大头”,另一种是“明码标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后一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它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人们究竟在为什么付钱?是为了那盘菜的味道,还是为了那份被规矩筛选出来的“资格”?

当一家餐厅的讨论点,不再是菜好不好吃,而是规矩合不合理、性价比高不高时,食物本身就已经退居其次了。

那些愿意排队、砸钱、忍受规矩的食客,或许并非不懂美食,他们消费的,可能正是一种被“刁难”后获得的满足感。

预约的困难、高昂的价格、严苛的规矩,都像一道道过滤器,把普通人挡在门外,从而营造出一种“我很特别”的身份认同。

结语

说到底,这更像一场心照不宣的合谋,精明的商家负责搭建舞台、制定游戏规则,把最寻常的东西捧上神坛。

而一部分消费者,则心甘情愿地走进这个剧场,用真金白银为这份虚构的“稀缺”和“品味”投票,这无关对错,可能只是大家追求的东西有所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

都市报道2025-7-11《一顿饭花费3621元,用餐时不能拍视频、接打电话,不接待10岁以下儿童……上海一餐厅引热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5

标签:美食   量产   录像   小孩   餐厅   规矩   上海   热油   馆子   慧心   洋气   食客   块钱   炒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