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民国时几乎被村灭的证据写在乱坟岗上

每年清明节,我们一大家子都会去磨盘坡。这个地名在方圆十里八村其实很普普通通,但对我来说,却有着说不清的牵绊。那里埋着我们支系的远祖——尽管坟地上的某些墓冢,早已人丁绝嗣,再没有亲生后代。但即便如此,我们后辈依然年年要踏上祭拜的路,只因家乡传下来的约定:无子绝嗣的亲族也要过继后人,香火才能不断。这或许是我们当地的一桩古老民风。每当清明到来,无论春雨纷飞还是晴空万里,总有人提着供品和纸钱,悄悄走上磨盘坡,为那些连名字都模糊了的先人祈福。

外人乍看,这片坟地和别处没有多少区别。草丛间的墓包起伏错落,有新有旧。但要是坐下来听一会本地老人唠嗑,你会发现磨盘坡背后藏着许多让人心头发怵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座坟头几乎都埋着非正常去世的亡魂。根据家族长辈的说法,这块地方成了所谓的“乱坟岗”,原因在于村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横死、溺水、瘟疫致死的村民,不能和寻常人同穴,都要葬进磨盘坡。

具体说来,那次埋葬的大潮发生在民国某年。说是某年,其实具体是哪一年,连老人们都说不准,只记得那阵子村里一下子没了许多人。档案馆里查不到一星半点的官方记载,全靠家里口口相传。结合这些故事,还有我本人翻阅的本地旧报资料,断定那时候应是正值南方霍乱流行。那门村,这个曾经热闹的山村,几乎突然间变得死气沉沉,成为疫情创伤的纪念碑。

关于那一场灾祸的起因,老人们讲得很具体。话说村里头一个得霍乱死的人,家人照常请亲朋好友热闹办丧,大家该接尸该送葬,酒菜流水、仪式安排得分外隆重。可是没人懂得,霍乱这种传染病会随人体排泄物和体液传播。往返于丧事现场的人,无意中把病毒带回了家。高强度的社交,加上封闭的居住环境,很快让病情在人群中扩散。第二轮死者、第三轮死者,很快被同时传染。丧事还没忙完一茬,下一茬人又倒下了。谁也没意识到,热热闹闹的传统送别仪式,恰恰成了死亡车轮的引擎。

随着染疫人数直线上升,村里再也忙不过来。前几具尸体还有棺木、仪式陪伴,死人多起来以后,殡葬流程一缩再缩。后来甚至连棺木也顾不上了,有人死了,就抬着躯体草草往磨盘坡送。有的担架工昨夜才抬人,第二天自己就也死了。最惨的一阵,是连帮忙下葬的活人都寥寥无几,只能把死者就地安置在屋后田埂旁,根本谈不上什么体面。

村里人接连去世,终于引起周围官府注意。据《民国时期传染病防控志》(据南京公共卫生学院最新数字化影像资料分析)记载,当时地方政府的应急干预,大大减少了疫情蔓延。医生来到村里,强制隔离疾病来源,发药救治剩余幸存者,总算叫疫情慢慢熄灭。已经奄奄一息的小村,终究保住了小半条命。假若没有及时封村和医疗介入,这场霍乱很可能波及更广,甚至蔓延到城市。

风波过去后,村民把分散埋在各处的遗骸收拢,统一迁到磨盘坡。那些绝户的、名讳遗失的,草草合葬,碑上的字迹如今也渐渐模糊。有的只留下几个字:“民国某年霍乱,村几乎灭绝”。查阅互联网《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年鉴》,近年来,全球每年依然有数十万霍乱病例。霍乱源头主要在南亚恒河流域,因恒河水长期被当作饮用和沐浴用水,使病毒难以根除。类似的情节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只是防疫手段在过去太过原始,民众普遍缺少科学意识,一旦有一点疏漏,村落便成为瘟疫的温床。

家族中,两兄弟广发、广财的墓碑,在磨盘坡也算显眼。两人属于“广”字辈,上一代叫“乃”字辈。那一场瘟疫,竟只留下了他们的父亲一人,让人无比唏嘘。继承香火一事,村里人向来讲究:无子者最好由族中亲房过继。而我们这一脉,就是这么延续下来的。

有时我会想,祖辈们为儿子起了“广发”“广财”这种憧憬富足的名字,结果两兄弟还没等富贵到来便撒手人寰。要是真的再多一两个儿子,恐怕家里早就开始琢磨,用什么“广荣”“广喜”凑出一首“发财歌”。但这些念头,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调侃——生活在那个动荡年代,生存本身已经格外艰难,哪里还有力气去琢磨下一代怎么发财?失去亲人的家庭,养育幸存孩子已经费尽心血。听本地老人回忆,那个年代别说防疫,连温饱都成问题。小孩能熬过饥荒、长成大人,已属万幸。医学不发达,轻微腹泻可能致命,感染上烈性传染病更是九死一生。

磨盘坡坟地现有面积五亩,据某次由地方志编纂小组发起的实地摸查显示,墓冢上百,却极少有碑文注明姓名和身世。这群在恐怖疫情中逝去的人,多半死得极为突然,有的根本来不及留书写遗愿。或许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们心头还留着不甘;更多人,则可能在疾病蔓延时昏迷过去,临终不知身在何方。只是如今的后人们,在每年清明时分带去的一点点祭品面前,那些沉重的过往,已像午后飘散的烟尘,模糊而遥远。

有人问,这种扫墓行为究竟有多大现实意义?毕竟历史久远,很多“绝户坟”的先人都无人可考。可对我这样的普通家族成员来说,年年烧几张纸钱,摆几碟点心鸡肉,本质上是安慰自我的过程。生活在今天,我们面临的病痛和饥荒远不如老祖辈那样严峻。遇到小病,医院和药店随处可见;吃顿肉、尝点甜食,也不再是长久的念想。多给逝者一点关怀,也算我们这代人所能做的内心补偿。

与其说清明祭奠是单纯的仪式,不如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传递。一代代人像潮水一样消逝,但只要还有人在磨盘坡前烧纸、供果、低头默哀,这座早已沉寂的坟地里就多了一分温度和故事。正如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布的族谱数据库分析结果——一个家族的真正延续,恰恰表现于后人不肯忘却的执念和行动。

当然,故事讲到这里,磨盘坡的那些往事似乎没有落到什么英雄或“历史大事记”的范畴。但它提醒着我们,瘟疫面前每一条生命都曾无比脆弱。古人无知的葬礼习惯和现代科学防控之间,是几代人的惨痛代价和经验积累。回看这些早逝的亲族,感慨更多的是历史的无常和个人的渺小,却也怀有一丝对社会进步的敬畏。

你可能会说,这无非是一个不值书写的村庄流传下来的旧事罢了。但在亲历者看来,每走进一次磨盘坡,心头就像被压了一块无形的石头。感恩今天的安全和健康,也怀念那些连坟碑都没能留下名字的同族。

故事说完,磨盘坡静静地躺在田野深处。关于死者,我们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这个小村庄、这块坟地或许没有多么惊心动魄的传奇,但它记录了一个家族最真实的灾难与坚持,见证了平凡人对生命、血脉和归宿的割舍与守望。而我们这些后人,在清明一场烟火和鸡肉糖果之间,继续把曾经的记忆轻声讲述下去。

谁又知道,以后这份传递会走到哪里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历史   隆安县   南宁市   乱坟岗   广西   民国   证据   磨盘   霍乱   村里   坟地   瘟疫   疫情   传染病   恒河   死者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