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良”,年轻点的人可能觉得这名字怪怪的,像啥老古董,可对上岁数的人来说,它就是那时候的时尚标志。七十年代,这玩意儿全国上下都疯抢,可现在咋就没影了?
其实,它没真消失,只是换了个名字,叫涤纶或者聚酯纤维,好多人衣服里还掺着它呢。咱们一步步说说这事儿,从哪儿来,到为啥流行,又咋慢慢淡出视线,但本质上还在那儿待着。
“的确良”其实不是中国本土的东西,它是合成纤维,化学名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属于聚酯纤维的一种。最早是美国杜邦公司搞出来的,1930年代就发明了,商品名叫Dacron。
杜邦那时候在化学工业上挺牛,卡罗瑟斯领头的团队用石油副产品合成高分子材料,拉成纤维做布料。这东西一出来,就因为耐用、不褶皱,在国际上开始流行。
1950年代,它传到香港,那边粤语发音,就叫“的确靓”,意思是确实漂亮。香港人先用上,觉得颜色亮堂,穿起来精神。
中国这边,1960年代初才小批量引进。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通过进口渠道弄来点,化纤设备和技术还跟不上,那时候国家刚起步,纺织工业弱,棉布都靠计划供应。
1954年起,每家每户买布得凭票,棉田产量低,衣服不够穿。棉布衣服还容易磨损,很多人衣服上打补丁是常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引进“的确良”就是为了补这个缺口,1960年代末,国家开始进口聚酯切片,自己试着生产。上海第二合成纤维厂是第一家专门产涤纶短纤维的厂,1970年代初投产,产量慢慢上来了。
到七十年代,这东西真火了。国家大批量引进化纤设备,建产业链,从广州那边扩散开。广州先接触,叫“的确靓”,但传到北方,语言差异大,很多人不懂“靓”啥意思,就谐音成“的确凉”。大家以为带“凉”字,夏天穿凉快,结果穿上发现不凉,还闷热,就又改成“的确良”,突出确实好。
名字这么一变,全国都接受了。七十年代中后期,产量大增,上海石化、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这些地方产出第一批国产涤纶短纤维。衣服厂用它做衬衫、裙子,北京冰山牌衬衫、天坛牌衬衫一上市,就成抢手货。
为啥那么受欢迎?一是颜色多,以前棉布就蓝黑灰三种,单调得慌。“的确良”能染红黄绿,鲜艳不褪色,一穿出去就亮眼。年轻人爱追这个,觉得时尚,改变了穿衣审美。大街上不再是清一色暗调子,姑娘小伙穿上碎花裙或彩衬衫,显个性。
二是耐用,不易褶皱,抗磨损。一件衣服穿几年都不坏,不用老补丁。棉布贵还易破,“的确良”虽开头贵点,但算下来划算。那时候经济紧,买件好衣服是大事儿,农村人更珍惜。八十年代初,混纺布产量增加,棉和涤纶掺一起,既耐穿又舒服点。
1983年,布票取消了,纺织品放开供应,“的确良”价格降下来,不再那么金贵。之前凭票限购,现在随便买,普及更快。但也正因为这个,独特性没了,大家选择多了。
新面料出来,棉麻丝这些天然的,透气好。“的确良”缺点开始露头,不透气,夏天穿闷热出汗,容易起静电,啪啪响。雨天沾水变半透明,贴身不舒服。冬天不保暖,冷风一吹就透。九十年代,经济飞起来,纺织技术进步,新型纤维多,纯涤纶衣服少见了。
但它没真消失,只是名字换了。现在叫涤纶或聚酯纤维,常用在混纺里。羽绒服外层、冲锋衣里子,好多都掺涤纶,防水耐磨。工作服、保安服这些,还纯用涤纶,因为便宜结实。
回想起来,“的确良”流行符合那时候国情。物资短缺,大家求耐用实用。它推动纺织业发展,国家从进口到自产,产业链建起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供应丰富,选择多,它就退居二线。但本质没变,技术升级,混纺形式延续。
时代变迁,东西没丢,只是低调了。七十年代它代表进步,解决穿衣难题。现在生活好,追求舒适,它就辅助角色。纺织专家说,聚酯纤维前景广,环保型涤纶在开发,用回收塑料做,减少污染。未来可能更绿色,但核心特性还在。
“的确良”没消失,改名涤纶,很多人还在穿。只是从主角变配角,适应新需求。它见证中国从短缺到富裕,纺织从落后到领先。
它在其他领域用广。床上用品、窗帘、地毯都有涤纶,耐洗不变形。工业用如轮胎帘子线、输送带,强度高。医疗口罩滤层也用熔喷布,含聚酯。生活方方面面渗入,不知不觉。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