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言,活到七十与九十,并无本质区别,多出的二十年,或许只是疾病与烦恼的叠加。这并非悲观的呻吟,而是一种穿透生命迷雾的清醒。当“寿则多辱”的古训与现代人的生活焦虑碰撞,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追求的,究竟是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厚度?
“活得久不如活得好”,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生命质量的真谛。对于普通人而言,生命的尊严,往往与身体的自由和精神的丰盈紧密相连。当衰老让我们步履蹒跚,无法远足;当病痛让我们意识混沌,无法阅读思考,生命的“长度”便可能异化为一种“负担”。这时的长寿,不再是福气,而是对自我尊严的消耗,对家人情感的牵绊。因此,避免“多辱”,不仅是善待自己,更是对子孙深沉的爱与体谅。
那么,何为“活得好”?答案并非占有无限资源的达官巨贾才能书写。它藏在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里。正如有人所言,退休后能自如地活过十五年,足矣。这十五年,是生命的黄金期——我们挣脱了工作的枷锁,尚保有健康的体魄与清晰的头脑。能吃能喝,能远足,去丈量世界的广阔;能思能想,能读写,去探索精神的深邃。这十五年,不是在被动等待终点,而是在主动拥抱生命最精华的部分。
与其在无尽的医疗与衰老中恐惧,不如像庄子般参透生死,将生命视为一场有期限的旅行。重要的不是终点在哪里,而是沿途的风景是否尽收眼底。与其追求一个被数字定义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长寿”,不如全力经营一个高质量、有尊严、无遗憾的“当下”。
这,或许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敬畏,也是我们能给予自己,最体面的终局。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