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他们,你才能真正看懂《阵地》


《阵地》正在热播,剧中涉及了众多当时的文化大咖,因为年代久远,有些人的名字你可能都没听说过,但在当时,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咱们一起来探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共中央认为抗战要两条腿走路:军事和文化两个阵地都要抗战。

国民政府请郭沫若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主持文化抗敌。当时一大批文化艺术界名人,奔赴文艺抗敌前线。

抗战期间的郭沫若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郭沫若写了一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深刻地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真面目,在当时影响巨大,让很多人看到了蒋的真面目,郭沫若因此被国民政府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十年。

抗战爆发,郭沫若归国,担任第三厅厅长,以他的影响力,团结了一大批爱国文人,占据了文化宣传阵地,有力的配合了我党在国统区的工作。他担任《救亡日报》社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化力量,率领文化大军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年夏衍

在郭沫若、夏衍等人的引领下,一大批文化名人齐聚桂林,平时我们比较熟悉的田汉、巴金、洗星海、徐悲鸿等人,我们就不多说了。咱们说说《阵地》剧中出现的,在当时名噪一时的,现在已很少提及的几位文化名人。

焦菊隐

焦菊隐,早年一直从事校园文学、戏剧活动。1935年,焦菊隐留学法国并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祖国,参加救亡戏剧活动。

1938年之后,焦菊隐一直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培养了不少戏剧人才,抗战胜利后,焦菊隐返回北平创办北平艺术馆,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北京人艺建院副院长,为北京人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出身在湖南浏阳县的一个官宦世家,在北京、长沙等地读书,后赴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并对话剧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参与戏剧演出。1910年欧阳予倩归国,此后十几年,欧阳予倩主要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因唱做俱精,同梅兰芳齐名,有“北梅南欧”的美誉。同时欧阳予倩也开始剧本创作,参与电影拍摄,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同时出版各类戏剧刊物。

1934年,欧阳予倩因加入十九路军反蒋抗日活动而流亡日本半年。1938年,欧阳予倩因坚持爱国立场离开上海,辗转来到桂林,致力于桂剧改革工作,创办桂剧学校,对桂剧改革做出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


王鲁彦

王鲁彦,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他采用浪漫、象征等不同手法进行创作探索,逐渐成为乡土写实派的一位重要作家,获得鲁迅先生的赞扬,作品在当时影响很大。

抗战期间,王鲁彦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是当时大后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1944年,王鲁彦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去世,没有亲眼看到,抗战的胜利,年仅43岁。


青年艾青

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的开拓者之一,抗战中表现活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著名的诗句就出自艾青之手。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以笔为武器,激励民众抗日,在青年中影响力很大,通过诗歌,激发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艾青出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一群文弱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在前线冲锋,但以笔为刀枪,通过新闻、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鼓舞士气,文化抗敌,发挥了巨大的精神作用。

《阵地》艺术地再现了抗战期间,这些文化名人的风采,历经磨难,他们都成为了坚强的战士,在文化阵地与侵略者作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历史   阵地   郭沫若   欧阳   戏剧   文化   桂剧   北平   一大批   贡献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