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往事|张红兵:汾阳刺绣行业百年发展史

民国时期到1984年

汾阳刺绣行业发展史

文/张红兵

在民国以前,因服装、鞋帽及床上用品等大多点辍有刺绣图案,民间对刺绣制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刺绣成为当时妇女闲暇的一项工作。由于民俗及原材料的差异,逐渐形成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各具特色的流派。随着晋商物资流通,很多时兴的商品、新颖的图案进入汾州百姓家。汾阳的刺绣品兼具南方刺绣的细腻、北方刺绣的粗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早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北京琉璃场古玩市场就派人在汾阳专门收购当地刺绣制品,足见汾阳妇女们的心灵手巧,绣品工艺的精湛。

民国时期至1984年汾阳服装(刺绣)行业发展史

一排左起 阎芳华 刘艳君 梁辽源 梁玉梅 张庆红

二排左起 王建根 韩建立 刘振耀 冯小专 肖培云 郭有瑛 王钢锋 赵海生


三排左起 刘冬莲 郑世娴 于秀萍 贾婌坤 王俊明 吕雅丽 任连升 王井泉

四排左起 侯英英 李建丽 解环梅 阎玉芝 张永丽 贺燕 武俊娥 田建民 刘秋生 张智强

汾阳的传统刺绣在1960年以后已失传,1979年,汾阳县成立了工艺美术社,除几位行政人员,大部分为返乡知青、应届高中毕业生。同年,工艺美术社派吕雅丽、解环梅 阎芳华三位女同志去了无锡、苏州、上海工艺美术刺绣厂学习平针绣、拉针绣、贴花绣等刺绣技术。4个月后她们学成归汾,于1980年,绣出第一批成品并送至太原市戏装刺绣厂进行评定,该厂要求汾阳工艺美术社为其代加工。约1981年,汾阳县通讯组的樊成琏同志将汾阳县工艺美术社刺绣工艺填补了吕梁地区的刺绣空白一文,在《山西日报》刊登报道。

1980年,汾阳县工艺美术社解环梅 阎芳华同志刊于《山西日报》的刺绣工作照

1984年,汾阳县工艺美术社与油漆厂合并,无暇顾及添置刺绣设备,太原市戏装刺绣厂的岀口代加工业务未果,精于刺绣的阎芳华因工作调动去了汾阳县服装公司的。从这时起,汾阳县服装公司开始有了刺绣,并开发出绣花童装,由阎芳华、张志坚负责刺绣。随后几年,服装公司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生产的工作服上也绣有红色厂标、绿色的劳保专用徽章。到1999年至2002年,服装公司的业务量增加,因刺绣师少,劳保服上的刺绣根本忙不过来,便将衣服送到太原武俊敏开的唐人繍坊进行代加工。

1980年,汾阳县工艺美术社解环梅老师绣品

笔者走访了96岁高龄的武英先生,他讲:“民国初年,父亲武权瑞(小南关人,祖籍郝家庄武氏,与昆仑火柴厂武氏非一族)在恰克图经商。同时,父亲在汾阳小南关开设有‘晋瑞元‘商铺及入股左氏‘长春當‘。母亲靳秀荣是民国汾阳东关初等小学校的老师,精于刺绣,曾开设刺绣培训班,在当时已知名。后来,母亲靳秀荣将刺绣手艺传给了弟媳李桂英及侄女武俊敏”。武俊敏以晋绣为基础,后来又拜名师,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其他几种刺绣技法,在太原开设唐人繡坊,并已申请非遗项目。

太原市唐人繡坊武俊敏收藏的晚清至民国时期汾阳绣品


太原市唐人繡坊武俊敏收藏的晚清至民国时期汾阳绣品


太原市唐人繡坊武俊敏收藏的晚清至民国时期汾阳绣品


来源:《冀南道》公众号

#头条家时光#​#头条创作挑战赛#​#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时尚   汾阳   发展史   刺绣   往事   行业   张红兵   太原市   工艺美术   绣品   唐人   民国时期   晚清   服装公司   戏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