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赵牧野|资深媒体人
近日,杭州、上海、深圳等地五星级酒店相继推出“剩菜盲盒”引发网友热议。
以杭州国寿君澜大饭店为例,其40元自助晚餐盲盒(原价298元)仅限晚间9:15-9:30的15分钟抢购,消费者可自选餐品打包(不含刺身及冰鲜海鲜),在短短的一刻钟时间内,将巴掌大的餐盒塞满烤鸭、叉烧、蒜蓉生蚝甚至清蒸大闸蟹——有顾客称“装两只大闸蟹即回本”。据媒体报道,除了自助晚餐,该酒店还推出了20元的自助早餐盲盒,核销时间为上午9点45分到10点。
其实,这种五星级酒店推出“剩菜盲盒”的市场行为,在国外部分酒店比较常见(比如迪拜、香港等地的酒店),但这在国内还是非常新鲜的事儿。

毕竟,40元自助晚餐盲盒与原价298元的自助餐,形成魔幻对比:网友有晒出“40元装6只大闸蟹”攻略,称其为“社畜的五星味觉自由”。
五星级酒店“剩菜盲盒”的照片、视频在互联网上的病毒式传播的同时,也撕开了高端餐饮寒冬中的生存图景:经济下行压力下,五星酒店以“盲盒”之名,将厨余转化为社交媒体流量与现金流。此类模式正从超市和烘焙轻食等领域向高端酒店蔓延,这场看似下沉的营销噱头,实则是三重精算下的商业突围。
商业逻辑:三重精算下的“无奈高明”
据戴德梁行2024年报告,全国五星级酒店数量从2020年的850家缩减至736家,平均入住率约62.5%,餐饮利润持续承压。以上海虹桥雅高美爵酒店为例,其28元午餐盲盒(每日13:00-13:30限时销售)帮助回收当日未售餐品成本,减少30%以上的食材浪费(厦门餐饮行业协会数据)。对酒店而言,“剩菜盲盒”的经营模式,有效的实现了成本管控和资源再利用。
实际上,自助餐是在时间段内敞开吃,而15分钟的时间过于紧张,顾客的临时决策成本也很高,容易顾此失彼;并且,一个“盲盒”才只有巴掌大,能够装下的内容很有限。所以虽然名义上是低价处理“剩菜”,具体到真实的单价,40元的“剩菜盲盒”未必就比298元的自助餐性价比更高。

另一方面,酒店通过“制造稀缺性”和“锚定效应”的双重心理机制刺激顾客的消费行为:15分钟限时抢购强化紧迫感;40元盲盒与298元原价形成强烈对比。
消费者在购买前是无法直接观察或者获知商品的情况的,只有收到“货品”或者自己挑选时才能揭开商品的真面目。这种高度不确定性极大地勾起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同时拆封或者挑选后带来的惊喜感又可以提供一定的情绪价值+,可以说是非常的“有趣”了。另外,现场挑选餐品一般都是限时的(15分钟),消费者在挑选过程中要先想好策略(先装什么能回本),在实战中以最快的速度下手,限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刺激感”。
深圳龙华希尔顿逸林酒店79元盲盒(原价200元+)上线首周销量破百份,验证该策略有效性。
此外,区别于“摆摊卖卤货”的彻底下沉,盲盒模式以“限量高端体验”为切口。
酒店方保留了原价298元自助餐的入口、也不需要专门开发新的产品乃至放下身段摆摊售卖,而只是按小份量销售“剩菜”,并且通过“盲盒”的名义规避消费者期望落差和“货不对板”的风险。这样一来,就既兼顾了愿意以原价购买完整自助餐服务的群体、又将服务扩展到了愿意尝鲜购买小份“剩菜”的群体;既避免了非常常见的降低品牌调性、低价服务使核心顾客群体和利润的流失,又做到了降低入门门槛,到达了尽可能捕获更多利润、维持每日自助餐菜品制作规模的效果。

同时,“剩菜盲盒”也给了自助餐一个兜底的销售渠道,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原价渠道的销售。因为这是在暗示以原价购买的顾客:菜品会是相对丰富且新鲜的,不会在第二天继续端上来售卖,而这就避免了许多自助餐在经营不善时经常出现的顾客减少-菜品重复销售-顾客进一步流失的螺旋下降。
杭州国寿君澜酒店高级销售经理王某某表示:“目标是以轻量化形式维持五星品质认知,同时降低体验门槛。”此举避免核心客群流失,2025年该酒店原价自助餐预订量反增15%。深圳希尔顿逸林酒店通过盲盒减少日均餐厨垃圾1.2吨,年节省处理成本超50万元,同时获得免费社交媒体曝光(小红书相关笔记破10万条)。
其实“剩菜盲盒”是一种基于餐饮行业普遍内卷、利润下降基本情况的无奈之举,但也是酒店方面推出的一种高明的营销策略。特别是对比先前的“大酒店摆地摊”“大酒店卖卤货",人们就可以知道,即使同样是限于一些环境约束的无奈之举,也可以基于经济学相关原理、特别是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更好地尽到人事、尽可能争取更好的结果。
行业趋势:从“无奈之举”到“模式革新”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一线城市高端餐饮商务宴请订单下降28%。
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倒逼五星酒店创新,被迫开拓新客源。它适时推出的“剩菜盲盒”,虽然名义上是处理剩菜,但实际是一种精明的定价和促销策略,性价比未必很高,但通过包装吸引了特定消费群体:“剩菜盲盒”覆盖价格敏感型年轻群体,如杭州20元早餐盲盒吸引周边上班族,复购率达40%。
另外“盲盒”的概念嫁接环保理念形成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双重吸引力。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监事长胡艺忠指出:“年轻人将‘反浪费’视为社交货币,30元体验五星餐食兼具性价比与道德满足感。”
目前该模式集中于自助餐品类(全国仅23%五星酒店配备),但烘焙、快餐企业已跟进。肯德基在部分门店设置免费盲盒柜,塔斯汀则以非公开形式处理临期食品,形成半福利半营销机制。在目前的环境下,这样的“盲盒”策略很可能会被越来越多的行业采取利用,关键就在于它能够较好地平衡品牌形象、价格、成本控制和原料库存。但对消费者而言期望不宜定得过高,关键就在于所有的“盲盒”从整体上都经过了精算,个别几次也许是消费者能占到便宜,但整体、长期看一定是经营者占优。

争议与隐忧:繁荣背后的博弈
中国饭店协会研究员指出,该模式本质是临期折扣经济的变体 (类似超市闭店前打折),但通过“盲盒+星级场景”重构价值感知。短期内为自救手段,长期需平衡形象维护与增量获取。
虽酒店方强调“剩菜盲盒”是“非剩菜而是未售成品”,但现行法规未明确“盲盒食品”质检标准,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真空,国内未建立临期食品分级制(对比日本精确至小时)。2025年10月,某酒店因消费者投诉盲盒内含8小时未冷藏牛排被约谈,暴露温控环节风险。
另外,还有部分用户反馈“性价比陷阱”,“巴掌大”餐盒实际装载量有限,某用户称“烤鸭干如纸皮”,却因盲盒规则无法维权——随机菜品易引发货不对板争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明警示:“高频次打折可能固化‘廉价’认知。建议采用会员制盲盒,区分原价客群与折扣客群。”
结语:精细化运营的时代样本
总的来说,五星级酒店推出的“剩菜盲盒”既是营销策略,也是成本控制,但更偏向于营销策略,是兼顾成本控制与营销策略的双赢模式。
五星酒店“剩菜盲盒”本质是存量竞争下的精算产物:以行为经济学提升溢价空间,用盲盒机制转嫁食安风险,借环保叙事维持品牌调性。戴德梁行分析师张某某总结:“当高端餐饮从身份象征回归商品本质,谁能把‘不得已’包装成‘新潮流’,谁就能在寒冬中活得更久。”未来该模式或向定制化订阅制进化,但核心始终是——在精打细算的时代,连奢华也要学会“斤斤计较”。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