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提醒:过了70岁的人,宁愿坐着不动,不要随便做这些运动

作品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张今年73岁,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锻炼”。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跟着广场上的一群老伙伴练太极、打羽毛球、快走,甚至还尝试了网上流行的“甩手操”“深蹲挑战”

可没过多久,他突然腰扭了,起初不以为意,但没几天就发展成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不得不躺床三周。医生的话让他彻底清醒:“有些运动,70岁之后真的不能随便做!

很多人以为,“多动”就等于“更健康”,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恨不得把年轻时没锻炼的份都补回来。

但其实,过了70岁,人体各项机能早已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原本看似简单安全的动作,对老年人却可能是慢性伤害甚至直接诱发意外的“陷阱”。

那么,到底哪些运动是70岁之后不该做的?为什么医生会如此严肃地发出提醒?是否意味着“坐着不动”反而更安全?又有哪些更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方式?本文将一一揭晓。

“运动有益健康”是常识,但运动从来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高强度、冲击性强、频繁扭转或下蹲类动作,反而会带来更多风险。

70岁后,心肌弹性减弱、血管硬化问题普遍存在。哈佛医学院一项研究指出,高强度运动可能会让老年人的心率和血压骤然升高,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源性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7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超60%。

跑步、跳绳、快速深蹲等冲击性强的运动极易导致骨折,尤其是髋部、腕部、脊椎最为脆弱。

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关节滑液分泌减少、软骨弹性下降。强行做膝盖压力大的动作如爬楼、深蹲、跳操,容易诱发或加重骨关节炎。

神经反应迟钝、视力和听力衰退,使得老年人难以快速调整平衡,极易在运动过程中失足跌倒,尤其是下楼梯、打球类动作。

总结一句:运动不当,不如不动!

做过度扭转或不规范的瑜伽、甩手操等动作,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肌肉拉伤,甚至压迫神经造成腿麻、行走困难。

膝盖“咔咔响”,难以下蹲,频繁进行深蹲、跳跃训练,不仅无益健康,还可能加剧膝关节磨损。中华医学会指出,70岁以上人群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是年轻人的3倍。

跳健身操、快走、原地高抬腿等动作虽然流行,但对心肺功能弱的老年人而言,血压快速波动可能导致晕厥甚至卒中。

运动过度还会干扰中老年人本就脆弱的内分泌系统,使得体内应激激素升高,出现睡眠障碍、食欲紊乱、脂肪堆积等反常现象。

这些变化很多人初期并不会警觉,甚至以为是“运动排毒反应”,直到出现难以恢复的伤害才追悔莫及。

选择“低冲击”运动。例如:散步(每次20-30分钟)、太极、八段锦、水中行走。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不能唱歌”为佳。运动形式方面,忌跑跳和急停急转,宜选择步行、太极等平稳锻炼,确保安全有效。

至少5分钟的热身:肩绕环、踝部活动、轻微踢腿,有助于缓解僵硬关节,防止拉伤。运动后应适度拉伸放松肌肉,减少酸痛。

运动建议“三五”原则:每周三到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忌突击、贵坚持。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核心健康项目评估,包括心电图、骨密度及关节功能检查等。根据医生建议定制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不要盲目模仿他人,更不能跟着短视频挑战动作。

健康长寿,不在于“锻炼得猛”,而在于“活动得巧”。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过了70岁,适度活动远胜过勉强锻炼。别被“动起来就是好”的口号裹挟,真正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长辈还在坚持一些高风险的“养生动作”,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锻炼方式,从今天起开始调整。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本文所涉建议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因人而异,实施效果可能存在差异,请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国家骨质疏松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中老年运动健康白皮书》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

《高龄老年人运动损伤预防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养生   随便   医生   动作   老年人   健康   太极   中国   建议   关节   膝关节   拉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