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短视频时偶然撞见条吐槽,是个姑娘对着打开的外卖盒皱眉,手里捏着双筷子没动,说点的“现炒豆角肉末”,加热后油都结成了小块,肉末嚼着发柴,连豆角的脆劲都没了。
谁能想到,这则平平无奇的个人抱怨,会在2025年9月演变成搅动画产业、媒体和普通人家餐桌的预制菜争议?
当时我随手划走了视频,以为就是又一起“外卖不好吃”的小吐槽,直到后来刷到越来越多类似内容,才发觉事情没那么简单。
本来我觉得大家是小题大做,不就是食品加工方式变了吗?直到整理旧书时翻到美国营养学专家玛丽恩·内斯特尔的《食品政治》,书里有段话我看了好几遍,说美国食品企业会花钱找机构做“偏向性研究”,还会游说政策制定者,
就为了让自家产品更符合“主流认知”,比如以前有含糖饮料企业,硬把“高糖风险”说成“适量饮用无害”。
看到这我突然反应过来,咱们争预制菜,根本不是“好不好吃”的事,就像书里写的,现在的食物早不只是填肚子的东西了,谁掌握信息、谁能决定规则、大家认不认同这种“吃法”,这些藏在背后的事,才是争议的根儿。
信息不透明这点,我身边人就有实实在在的经历,同事小李上周在公司楼下餐馆点了份番茄炒蛋,吃着觉得味道怪,不像现炒的,就问服务员“这是预制的吗?”服务员支支吾吾半天,才说“是中央厨房提前做好的,加热就行”。
小李说他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是气“商家不直说”,花了现炒的钱,吃的却是预制菜,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其实不止他,我去超市看预制菜货架时也发现,好多包装只写“加热即食”,原料来源、有没有添加剂、添加剂加了多少,这些关键信息要么藏在小字里,要么根本没有。
虽说现在有《食品安全法》管着,但“管着”和“让消费者看明白”,显然不是一回事。
之前听人说美国为了转基因食品标不标注,吵了好多年,企业拼了命反对,最后还是没完全落实,你看,不管在哪,消费者想知道“吃的到底是什么”,好像都得费点劲。
还有文化上的别扭劲,我妈最有体会,她每天下班再晚,都要自己炒个青菜,说“听着油下锅的滋滋声,闻着葱姜蒜的香味,才叫吃饭”。
上次我把预制菜加热了端上桌,她夹了一筷子就放下了,说“这菜冷冰冰的,连点烟火气都没有,不像家里的饭”。
后来我看新闻,日本前几年也有类似的事,一家便利店把进口鸡肉当国产鸡肉用,没标注,最后就算道歉了,销量还是掉了一大截。
这事儿和咱们的预制菜争议多像啊,不是东西本身不安全,是它不符合大家对“吃饭”的期待。
咱们中国人吃了这么多年现做菜,讲究的就是“新鲜”“现做”,突然冒出一堆预制菜,还藏着掖着不让知道,大家心里肯定不舒坦。
说实话,要是推广预制菜时能先想想大家的饮食习惯,别光说“方便”“便宜”,可能抵触情绪也不会这么大。
这次争议的传播也挺特别的,不是像以前那样,先有媒体报道,再有专家分析。
最先火起来的是个做家常菜的博主,他拍了个视频,左边摆着自己现炒的宫保鸡丁,右边摆着超市买的预制宫保鸡丁,一边对比一边说“预制菜没什么不好,但你得告诉消费者啊,不能拿着预制菜当现炒菜卖”。
那视频没什么华丽的词,就像街坊聊天似的,结果没几天就有几百万点赞。
后来我发现,身边好多人都是看了这类视频才关注这事的,大家更信普通人的真实体验,反而对那些“官方说法”没那么感冒。
但这样也有问题,有些人为了博关注,说“预制菜全是添加剂,吃了会生病”,其实好多预制菜的添加剂都在标准范围内,可这话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就信了。
如此看来,光让专家说话不行,光让普通人吐槽也不行,得有个能让两边好好聊的地方,把真实情况说清楚。
现在回头看这场争议,我觉得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大家对“吃”的要求变高了,不只是要安全,还要明白、要合心意。
以前觉得“能吃饱、没毛病”就行,现在不行了,大家想知道吃的东西从哪来、怎么做的,还想让它符合自己的饮食习惯。
毫无疑问,这场争议不是给预制菜判了“死刑”,而是给做食品的、管食品的提了个醒:以后做食品,不能只盯着效率和成本,得把消费者放在前面,该说的信息得说清楚,该考虑的习惯得考虑到。
毕竟“吃”是每天都要面对的事,只有让大家吃得放心、吃得顺心,才能真的对食品行业有信心。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