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遗产不够花?梅艳芳母亲赌博成性!结果让律师成最终受益者!

一个月25万港币生活费,大多数人听了,只会难以置信:这是什么级别的奢华人生?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存不到这么多钱。

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拿着这每月固定到账的钱,从住豪宅到吃山珍海味,全覆盖了还绰绰有余。

这样一个人人羡慕的数字,放在梅艳芳妈妈梅妈口中,却成了“不够花”的理由,她一次次对簿公堂,试图撕开女儿生前亲手设计的遗产安排,想要直接掌握整笔遗产,这场风波在梅艳芳离世18年后,如今仍旧余波未平,事情是怎么发展的?背后还有什么我们没看透的真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梅艳芳从街头卖艺一路闯进了香港娱乐圈的高光时刻,被封为时代的传奇,就在她最辉煌的时候,她其实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家庭:无父亲,母亲和兄妹相依为命,仅靠卖唱维持生计,她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甚至用“养家糊口”换取了外界对她“孝顺女儿”的称赞。

可是,当她在2003年,“香港女儿”梅艳芳因子宫颈癌去世,年仅40岁,当年她走得仓促,人生谢幕得悲壮,但留下的遗产信托却注定是一场持久的风波,2003年带着遗憾离开后,这份亲情似乎被冲进了泥潭,成了“钱”的奴隶。

生前,梅艳芳的努力和天赋成就了她的璀璨星途,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她挣钱养家,几十年的风雨拼搏,演艺事业之外,她还为家人付出了不少,在她眼中,母亲梅妈作为家中长辈,享清福是应当的,但对于手握财富后的发挥权,却带着现代女性的理智。

在她的遗嘱中,梅妈每月可通过信托基金领取7万元港币作为生活费用,这是精算了梅妈晚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安排的,可是,谁能想到,这“7万”港币后来引发的争议竟成了不散的迷雾,梅艳芳去世后,这笔基金分文未少,反而因通胀调整上涨到如今的25万港币每月。

一年发放300万,这个数字在很多普通人看来确实是难以企及的生活保障,然而即便如此,梅妈的诉求却远不止于此,18年来,她一次次选择诉诸法律,诉求是将遗产全权掌握的自由支配权,梅艳芳的信托基金设计可以说是面面俱到。

遗嘱的核心思想不仅是照顾母亲未来的生活,更在于限制挥霍和浪费,就是一切按规矩走,该拿多少拿多少,这笔资产永远归基金会管理,用来保证可持续的开支,但是,根据媒体的报道,梅妈显然对这种“每月给,受限制取”的安排很不满。

她先是指责信托基金的条款过于苛刻,之后状告梅艳芳生前律师有问题,接着又试图挑战遗嘱本身的法律效力,别人是争家产,她则是争掌控权,每次都要求抹掉基金这个中间环节,直接把属于梅艳芳的一切转到她的名下。

如果说家庭内部的情感纠葛已经让人感慨万千,那信托基金的存在则更像是一场听天由命的资本博弈,有人忍不住要问:是不是这些信托背后专业的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算计?十几年的时间过去,梅妈始终没有如愿,而背后大把的诉讼费用、代理费用、会计费用却在不停增长。

真正砸出来的是一堆纠缠复杂的开销账单,而这一切,向外界冷冰冰地展示着一个现实:遗产越多,规则越多,牵扯的人心越多,梅妈在法庭上数次哭诉自己手头不够花,说家族生活费根本覆盖不足,甚至让人以为25万港币每月的支出是完全空白的一笔,仿佛她只能靠外借度日。

看看这笔金额,下到食品杂费,上到医疗服务,早就包含了一切周到安排的生活质量保障,每个月几十万港币现金,很多家庭过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够了,可在她的账本里却仿佛还是远远不够的数字。

梅艳芳生前光芒万丈,她用汗水和拼搏支撑起整个家庭,离世后却不得不靠一纸信托基金来操持自己的最后意志,本是为了避免混乱,为了保障亲人衣食无忧,谁知这一切反而成了某些人眼中“不够花”的笑谈。

25万港币一个月的“难生存”,让辛苦为家庭奋斗一生的梅艳芳,现在看来,居然也成了一个冷笑话,大概梅艳芳没有预料到,这信托基金不仅是她的护身符,最后也是她的审判台,她拼尽了力气去爱,去承担,却换来生者日复一日的争抢和诉讼。

都说穷人争口气,富人争个家,信托基金倒是争出了一个现实:遗产很多时候不是让家更安稳,而是让人性现了形,18年了,这场争夺没有赢家,只有一地鸡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娱乐   受益者   遗产   母亲   律师   港币   基金   家庭   生前   遗嘱   费用   女儿   香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