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一个独裁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这一观点都是一贯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视公权为私物的独裁者,在去世之后,竟然没有立刻将自己的“王位”传给儿子蒋经国,而是将其传位给严家淦。
那么这位严家淦究竟何许人也?他凭什么能够成为蒋介石传位的对象呢?
严家淦是一位典型的“技术官僚”,他出生于1905年,是江苏人,仕途顺畅,成名于福建。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财政厅厅长”的严家淦推行了田赋征实的政策,而颇受好评。在台湾光复初期,严家淦前往台湾进行接收工作,先后担任行政和财政工作。
事实上,严家淦本身并不是老蒋的嫡系,他反倒是陈仪的嫡系。陈仪原本是孙传芳部的将领,其本人因为和何应钦是同学,所以后来成功跳车,转投蒋介石。蒋介石最初对陈仪是比较信任的,抗日战争前后,陈仪就是福建省的主要长官,而严家淦也是在陈仪手下做事的。
后来陈仪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背上了厦门沦陷的失职之罪,很显然,蒋介石就是希望让陈仪背锅的。但是陈仪此人颇为正直,把老蒋给曝光了,蒋介石和陈仪两人就此闹掰,陈仪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才有了些许实权。
而这个实权,也就是“接收台湾”,但是事实上,蒋介石其实还是在“算计”陈仪。因为蒋介石是清楚,台湾此时的情况的,左翼思想,本地的“台独顽固势力”以及亲日派,还有美国驻军,以及部分的亲美派,种种势力搅合在一起。
最后爆发一次较大的动乱,是必然的。而蒋介石的思路,是在动乱爆发之后,杀一个人头滚滚,把不稳定因素全部铲除。但是“屠夫”的黑锅,谁来背?
蒋介石当然不能背,他的嫡系也不行,陈仪这个时候不就用上了。而在之后,陈仪也确实成为了台湾“二二八事件”的“背锅侠”。陈仪的下场后来很糟糕,因为和我党接触并且策划浙江和平起义,最终被蒋介石拉到了台北枪毙。
而陈仪的亲信,也大多被清算,例如汤恩伯,他就被削去军职,最终病死日本,客死他乡。但是严家淦却是一个例外,因为他和政治的牵扯很浅,又是技术官僚,所以大家都离不开他,经历陈仪一届省主席班子之后,严家淦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对台湾经济最了解的人。
1949年初,蒋介石准备退居台湾,其亲信陈诚成为了台湾省省主席,而作为一个军人,陈诚对经济是一窍不通的,所以在经济上是完全依靠严家淦。上任不久,陈诚就带着严家淦去杭州面见了蒋介石,当时台湾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进行货币改革。
严家淦建议蒋介石将从上海转移的黄金当作他发行新台币的准备金,而当时宋子文也在建议蒋介石在东南沿海各省同时进行货币改革。而蒋介石最终选择了严家淦的建议,只在台湾进行货币改革,以新台币代替旧台币。
1949年6月15日,严家淦正式开启新台币改革,这一举措最终成功使得台湾的经济和大陆经济实现了“隔离”,而台湾经济也并未跟随大陆国统区的经济一同崩溃,而是成功的幸存了下来。正是因为新台币的改革,使得蒋介石彻底对严家淦报以信任,而在此之后,严家淦也成为了蒋介石的“经济智囊”。
而在蒋介石初到台湾的时候,台湾的权力斗争其实是围绕着蒋介石,陈诚和吴国桢三个人所展开的。吴国桢毫无疑问的是“亲美派”,陈诚虽然名义上是蒋介石的人,实际上蒋陈心中也是各怀鬼胎。
严家淦在陈仪倒台之后,被陈诚所“接收”,也就成为了陈诚的心腹。在吴国桢尚且还在的时候,蒋介石对陈诚以及严家淦是绝对信任的,严家淦后来曾经先后担任台湾“省主席”以及“财政部长”,这两个职务都是蒋介石所非常看重的,可见老蒋当时有多么信任严家淦。
而在陈诚斗倒吴国桢的过程中,作为陈诚的主要技术官僚,严家淦无疑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事实上,在孔祥熙出走之后,蒋介石身边并没有多少真正懂经济的人,陈诚亦然。而吴国桢出身宋子文系,在军事上有同为宋子文系的孙立人的支持,在国际上有美国支持,在经济上,吴国桢本身就是经济专家,宋子文系的成员大多是经济官僚。
所以严家淦在这种斗争形势下,就显得尤为可贵,由不得老蒋和陈诚不信任他。
在严家淦步步高升的同时,蒋介石的亲儿子蒋经国的仕途也在逐渐的走高,传位于子是蒋介石的终身理想,但是在退守台湾的最初十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最低点。此时不是说蒋介石说要传位于子,就可以传位于子的。
这还要看蒋经国的个人能力,而蒋氏父子的打法很传统,先让蒋经国掌握台湾的特务体系。当时台湾的特务系统主要是毛人凤在控制,忠于蒋介石的郑介民已经被毛人凤所边缘化,而毛人凤当时则和宋氏眉来眼去,但是他不是和宋子文系眉来眼去,而是和宋美龄走得比较近。
幸运的是,蒋介石和蒋经国成功的拿回了特务系统,自此之后蒋经国的仕途就好走了很多。但是后续蒋经国的工作履历,几乎都是军政工作,经济口涉足几乎没有。蒋经国其实早年在赣南有过地方治理经验,他不是蒋介石那样对经济一窍不通,而是“多少懂一点”。
但是正是因为“多少懂一点”,明白里面的弯弯绕,所以蒋经国从来不插手经济,他很清楚自己对台湾经济并不了解,而且当时台湾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美国支援,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而蒋经国没有多少和美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和苏联人打交道倒是更多。
所以蒋经国,不会插手自己不懂的东西。而且在蒋介石退台初期,美国对台湾的影响力空前的高,而相比“腐败的国民党军政要员”,美国人更喜欢和技术官僚打交道。而当时台湾当局旗下的“美援会”也就是负责分配美国援助的机构,堪称“超级经济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军中的部分老兵到了退役年限,蒋经国作为军政要员,是必须要过问这件事情的,而严家淦作为“美援会”的重要官员,国军老兵的退伍费也是由美国援助的,所以严家淦和蒋经国也第一次有了在一起供职的经历。
蒋介石的目的很简单,搞好退伍老兵的事情,对蒋经国绝对是涨脸的大好事。而严家淦也清楚,蒋介石这是要放权给蒋经国,他想的比陈诚他们都要更远,他不想当谁的心腹,也不可能和陈诚一样有资格竞争“总统位置”。
他想的,是和蒋经国搭班子,所以在退伍老兵的事情上,严家淦积极的帮助蒋经国争取美国援助,这件事情的结果很好,蒋经国确实广受好评,而他对严家淦自然也是充满了感激和信任。
另一边,在吴国桢出走美国之后,作为“副总统”的陈诚事实上成为了“台湾第二人”。而和军队关系密切的陈诚,非常不满蒋介石在军队中设立“政工”的行为,事实上,这也是蒋陈二人对军队控制权的一种争夺。
1957年,所谓“宫廷派”的“行政院长”俞鸿钧遭到了受陈诚控制的“监察院”弹劾,最终的结果是陈诚以“副总统”的身份兼任“行政院长”,陈诚的权力达到了空前高。这其中的政治斗争,我们就不细说了。
直接说结论,陈诚一直拿严家淦当作“自己人”,但是严家淦却有着自己精明的一面,他始终站在蒋介石的一边。最终的结果是严家淦成功阻隔,而他也提名蒋经国为“国防部副部长”,当时的“国防部部长”则是俞大维,此人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
而后,蒋经国接任“国防部长”,严家淦则是“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实际上被架空了。国民党的政治架构,实际上是“双元首制”,“总统”和“行政院院长”几乎权力相当,蒋介石实际上是长期越权,而“行政院长”其实等同于德国总理,是有实权的,至少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当然台湾当局一直没有真的这么实行。
而在蒋介石去世之时,之所以让严家淦担任“总统”,就是因为蒋经国需要在“行政院院长”的职务上掌握实权,收拢权力,而严家淦确实也无心争权,所以最终台湾实现了争权的和平交接...
参考资料:
《严家淦与两蒋权力交接初探》 汪小平
《严家淦:蒋氏父子权力传承关键人物——台湾政坛》 吴建国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