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十几块满嘴油,如今88元买骨头:鸭脖三巨头 一年蒸发10个亿!

下班夜晚,你走进灯火通明的卤味店,夹起几根鸭脖、一对鸡翅、一盒莲藕,心想不过三四十元,收银员却报出“88块”——你愣在原地,看了看手里那袋孤零零的骨头,一种被“背刺”的荒谬感油然而生。

这并非个别现象。曾几何时,鸭脖作为市井小吃的代表,用十几块钱就能换来满嘴流油的快乐,如今却摇身变成“餐饮刺客”,价格直逼正餐,分量令人心酸。

更讽刺的是,当消费者在柜台前望而却步时,曾经的鸭脖巨头们正经历着比消费者更艰难的时光


辉煌不再,鸭脖巨头集体“跳水”

曾经风光无限的鸭脖三巨头,如今正面临严峻的考验。绝味食品因会计问题被冠以ST,市值从巅峰暴跌80%,堪称A股“跳水冠军”。

以高端自称的周黑鸭,2025年上半年营收12.23亿元,同比下降2.9%。而煌上煌同样未能幸免,营收9.84亿元,同比下降7.19%。

短短一年时间,三大品牌关停门店数量高达5600家,营收整体下滑超过10亿元。这个曾经价值千亿的卤味市场,仿佛一夜之间天翻地覆。

加盟模式:从“印钞机”到“绞肉机”

要理解绝味和煌上煌的困境,必须从他们赖以封神的加盟模式说起。在过去的黄金十年,这套体系堪称完美的商业模型——它本质上不是to C的零售生意,而是一个面向加盟商的供应链生意。

这套模式有三层收入结构:首先是2-3万元的加盟费,成为品牌的第一笔稳定收入;其次是卖装备,装修、货柜、收银系统均需从总部统一采购;最核心的是卖原料,所有加盟店必须从总部进货,总部通过大规模采购压低成本,再以保护价卖给加盟商,赚取稳定差价。

这种轻资产运营让品牌方规避了大部分风险——开店的门店租金、人工成本由加盟商承担,品牌只需专注于供应链管理和扩张门店。巅峰时期,绝味开出了1.5万家门店,数量比麦当劳和肯德基在中国的总和还多。

然而,任何指数级增长都有尽头。当市场饱和,这台“印钞机”逐渐露出了“绞肉机”的真面目。

随着门店密度不断增加,同一品牌的门店开始内卷。“一条街上可以没有银行,但不能没有一家鸭脖店”成为真实写照。单店客流量和营业额被无限稀释,不少加盟商辛苦一天,发现流水还不够支付房租和员工工资。

另一方面,商铺租金和人力成本持续上涨,两座成本大山直接压在了加盟商身上。而总部为了维持利润率,供货价格居高不下,加盟商被夹在高成本和低客流之间,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

结果是大规模的关店潮——这并非品牌方的战略收缩,而是无数加盟商梦碎后的无奈选择。

品控失控:信任危机的根源

更致命的是,赚不到钱的加盟商开始寻求“灰色生存之道”。缺斤少两只是初级操作,部分加盟商绕过总部进行违规操作,或在食品保质期上做文章。

2025年3月,西昌市市场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绝味鸭脖旗下某门店的22名从业人员所持有的健康证明均为伪造。而煌上煌门店也曾因销售过期酱香鸭头被行政处罚。

由于品牌总部每年只有一两次检查,整个品控体系形同虚设,这成了鸭脖三巨头多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关键。

当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被一次次透支,回购率自然大幅下滑。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会迅速传播,对品牌形象造成致命打击。

周黑鸭:困在“高端”围城里

如果说绝味和煌上煌的刹车始于“管不住”,那周黑鸭则困于“放不开”。它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贴上了高端的标签,全部采用直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装修、服务、产品品质都能做到标准化,维护了高端形象。由于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周黑鸭的毛利率常年维持在60%左右的水平,远超绝味和煌上煌的30%。这意味着每卖100元鸭脖,就有60元是利润。

在消费力旺盛的年代,周黑鸭如同鸭脖界的“苹果公司”,独特的甜辣口味和高端定位俘获了大量城市白领和年轻消费者。那时的周黑鸭是追剧伴侣、深夜慰藉,是打工人的快乐源泉。

然而当消费环境变化,高端定位就从勋章变成了枷锁。因选址多在机场、核心商圈等高租金地段,周黑鸭每年承担着高昂的租金成本。重资产运营模式让它在扩张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尤其是当消费降级成为社会共识,消费者不愿再为不必要的品牌溢价买单,周黑鸭的高端定位显得无比尴尬。

2019年,周黑鸭在业绩压力下开放加盟,但这次自救却让它陷入了更深的战略困境。它采取的是“发展式特许经营”模式,加盟门槛极高,更像是在找“城市合伙人”,扩张速度依旧缓慢。

周黑鸭陷入了核心矛盾:如果维持直营店的高价,加盟商无利可图;如果为加盟商降价供货,又会冲击原有直营体系和高端定位。

结果周黑鸭的加盟之路雷声大雨点小,未能挽救业绩颓势,反而让品牌定位愈发模糊。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其特许经营门店已下降至1291家。周黑鸭就这样被困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高端围城里,进退两难。

产品创新停滞:被时代抛弃的味蕾

请你回想一下,过去5年甚至10年,鸭脖三巨头推出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爆款新品吗?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他们的菜单仿佛被时间冻结了——永远是鸭脖、鸭锁骨、藕片、毛豆那老几样,口味上也基本没有迭代。在这个奶茶品牌每季度都出联名新品、烘焙品牌把中点西点玩出花、连方便面都在不断推出新口味的时代,三巨头的产品研发部门仿佛集体放了长假。

当代年轻人是在琳琅满目的新消费品牌轰炸下长大的,他们的味蕾更刁钻,更追求新奇体验。一成不变的老产品,甚至不如稀奇古怪的主理人餐厅带来的诱惑大,自然无法吸引新受众。

而当那些曾经的忠实粉丝在十年如一日的味觉重复里吃腻了,所谓的品牌忠诚就跟每年立下的减肥flag一样,说倒就倒。毕竟,嘴巴的背叛可比心变得快多了。

价格傲慢:透支消费者信任

比创新停滞更可怕的,是三巨头在价格上的持续傲慢。当“听劝营销”火遍全网,让一众传统企业起死回生时,三大巨头却坚定地捂住耳朵向后退。

过去几年里,它们进行过多轮默契的涨价,理由往往是“原材料成本上涨”。鸭副产品的价格确实有周期性波动,但问题在于,涨价从来都是涨上去就回不来。

即便在上游成本回落的周期里,也从未见过它们主动降价回馈消费者。这让“成本上涨”的借口显得虚伪,也让消费者看清了涨价的根本目的——维持和提升公司财报上的毛利率,给资本市场一个好看的数据。

当一根鸭脖的价格脱离了它作为平民小吃的本质,且价格涨幅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收入涨幅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最宝贵的信任就被彻底透支了。

这种“被刺感”足以摧毁任何昔日的情怀,让三巨头从“解馋神器”沦为“消费刺客”,最终消失在年轻人的外卖订单里。


鸭脖三巨头的集体困境,表面看是输给了消费降级的时代背景,实则是输给了忽视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自己。加盟模式的内耗、高端定位的僵化、产品创新的停滞与价格的持续傲慢,共同构成了今日的困局。

对于鸭脖巨头们来说,想赢回市场,需要的不是更复杂的资本运作,而是回归到产品本身,回归到合理的价格,回归到对消费者的尊重。或许只有当它们真正放下身段,让消费者能再次毫无压力地实现“鸭脖自由”时,这个故事才能书写出全新的篇章。

#绝味##商业大事议##资本##消费##周黑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美食   骨头   品牌   消费者   价格   模式   成本   总部   租金   傲慢   绞肉机   卤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