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美联储重启降息的消息一出来,不少人等着10年美债利率往下走。
毕竟过去50年里,12次降息周期里长端债息都是跌的。
可现实是,利率也就象征性降了下,很快又弹回4%以上。
有人说这是“软着陆”的信号,也有人担心后面可能反而涨。
这事儿透着古怪,明明政策利率降了,长端债息为啥不买账?
其实把70年代以来的12次降息拆解开,就能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对美债利率的影响差别大了去了。
一类是“预防式降息”,总共5次,比如1995年、2019年那次,都是经济还没衰退,只是有点降温或者有风险苗头,美联储提前动手。
这种降息往往持续短、幅度小,对应的10年美债利率平均也就跌167个基点。
更关键的是,利率反弹特别快,一般最后一次降息后1-2个月就见底回升了,比如1996年1月最后一次降息后,长端利率很快就稳住了。
另一类是“衰退式降息”,7次都是经济已经不行了,比如2007年金融危机那次。
这种降息持续久、下手狠,10年美债利率跌得也多,但反弹特别晚,得等降息彻底结束,甚至快加息了才会涨。
比如1992年降息停了之后,直到1994年要加息,长端利率才真正见底。
但不管哪种降息,有个规律是共通的。
降息前3个月,10年美债利率一般会先跌62个基点,首次降息后1个月左右还会小反弹一下。
这次9月降息前,利率确实跌了一点,也符合这个老规律,但之后没继续跌,问题就出在和历史不同的新变量上。
如果单看历史,这次降息更像“预防式”,毕竟经济还没衰退,只是就业有点疲软。
但美债利率没按套路跌,主要是三个新问题在拖后腿。
第一个是降息空间不够了。
现在美国的长期中性利率已经升到3%-3.5%,简单说就是利率的“合理中枢”高了。
美联储预测2026年底PCE通胀还2.6%,失业率4.4%,这种情况下能降的次数很有限,大概也就3-4次。
但市场已经提前算进去4-5次降息了,一旦后面降息没那么多,之前的预期就得修正,债息自然跌不动。
第二个是期限溢价在捣乱。
美债利率其实是两部分加起来的,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加上“期限溢价”(持有长期债券的风险补偿)。
2024年第一次降息后,短期利率预期是降的,但期限溢价从负数涨到了0.9%,直接把长端利率给托住了。
这背后一是美国发了太多国债,三季度光长期债就发4700亿美元,供太多得给更高收益才有人买。
二是政策不确定性大,特朗普一直在施压美联储降息,还提名自己人进美联储,这种干预让投资者要求更多风险补偿。
第三个是外资不买账了。以前欧日的投资者喜欢买美债,但现在不一样了。
9月17日的数据显示,日本10年国债利率升到1.6%,德国到2.7%,都比美债的4.06%差不了多少。
关键是日元投资者买美债要对冲汇率风险,算下来收益才0.5%,比买日本国债的1.64%差远了。外资买得少了,美债就难跌下去。
这三个问题凑在一起,就把历史规律给打破了。
哪怕是预防式降息,只要这三个问题不解决,长端利率想大跌都难,甚至可能因为政策干预加强,反而往上走。
那么接下来美债利率会怎么走?大概率是“窄幅震荡”,很难像以前那样大跌,也不太可能一下子暴涨,关键看两个信号。
先看下行空间,最多可能再跌一点,但也有限。
毕竟中性利率托着底,期限溢价也下不来,外资需求又弱。
就算经济再差一点,降息幅度加大,顶多也就是跌到位后很快稳住,不会像2008年那样一路暴跌。
再看上行风险,要是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干预更厉害,或者国债发得更多,期限溢价还会涨,到时候就算继续降息,长端利率也可能不降反升。
还有个隐忧是通胀,要是地缘冲突推高油价,通胀降不下来,美联储可能暂停降息,利率也会跟着涨。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盼着美债利率大跌了,更该关注两个时间点。
一是年底的两次降息落地后,看看利率是不是像历史那样反弹。
二是明年初的国债发行计划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动向,这俩直接决定期限溢价的方向。
这次美债利率的反常,其实是在提醒股民,历史规律能当参考,但不能当答案。
50年前的降息周期里,没有这么高的中性利率,没有这么大的债务供给,更没有这么强的政治干预,这些新变化早就改写了游戏规则。
毕竟在金融市场里,从来都是“旧规律”服从“新现实”。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