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怕被感染呼吸道疾病?学会这5个方法,让你冬季安稳度过!

在寒冷的冬日清晨,68岁的李阿姨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窗前发呆。去年冬天,她因为一次“普通感冒”住进了医院,

持续发热、咳嗽,最终被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她感叹:“以前年轻,感冒扛一扛就好,现在怎么这么容易变严重?”

的确,身边不少同龄朋友一到冬天就咳嗽、发热,有的甚至反复入院。老年人为什么冬天特别容易被呼吸道疾病“盯上”?有没有什么靠谱的办法,让大家不再为一场小病折腾?

或许你以为“多穿点衣服”就能挡住疾病,其实预防呼吸道感染,远不止这么简单。本期,我们就把“老年人冬季防感染”的5个实用招数讲得明明白白,尤其是第3条,不少人总是忽视!

冬季呼吸道疾病为何“偏爱”老年人?权威解读来了

很多人都有误区,认为呼吸道疾病是小问题,熬一熬就能过去。其实,据北京医院专家解答,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再加上慢阻肺、糖尿病等基础病,身体对病毒细菌的防御力比年轻人低得多。

冬天平均湿度下降30%—50%,空气更干燥,病毒、细菌更容易被吸入,还能存活得更久;而且,供暖季人们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流通差,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

权威数据显示,冬季呼吸道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出两倍以上,每年冬春季医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老人明显增多。

流感、支原体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甚至肺炎,高危老人一旦感染,病情进展快,合并症和致残率、致死率显著升高。另外,很多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慢性疾病也容易失控,加重身体负担。

坚持这5个关键习惯,冬季更安稳

作为医生,见过太多老年患者因轻视防护而吃苦头。其实,只要抓住以下5个重点,感染风险可大大降低

第一招:坚持科学通风,别让房间变成“病毒温床”

冬季供暖期,大家都怕冷,总爱紧闭门窗。可北京协和医院的流行病学调研发现,长时间密闭环境中,空气中病原体浓度可提升60%—75%

建议早晚各打开窗户通风20分钟,温度允许时可多通风,每次通风时最好家里人避开风口,预防直吹受凉。适温下多通风,有利于稀释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降低交叉感染概率。

第二招:主动戴口罩,及时减少外界病毒吸入

不少老人嫌口罩闷,不愿意戴。但数据表明,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规范戴口罩能让呼吸道病毒感染风险降低约50%

外出到商场、医院等人多的场所,更要规范佩戴医用口罩,使用后及时丢弃,不建议长期重复使用。家里有发热、咳嗽症状的人,也推荐戴口罩,减少家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第三招:加强营养和休息,提升自身体质

很多人一到冬天胃口不好,营养摄入不够,身体更加虚弱。权威指南明确指出,保证充足蛋白质(如鱼、蛋、奶)、新鲜蔬菜、维生素C摄入,可以增强免疫力,使呼吸道黏膜更健康

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不少于7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也是提升身体抵抗力的关键。不爱运动的老人,推荐每天在家做简单的伸展、太极等,哪怕活动10分钟,也比久坐不动强得多。

第四招:常洗手、讲卫生,阻断传播链

其实冬季很多病毒都是借“手”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肥皂流水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外出归家、饭前、如厕后等高风险时刻尤其重要。

洗手能明显减少80%以上的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概率。注意不要用手揉眼、揉鼻子,尽量让手和“门户”远一点。

第五招:及时接种疫苗,增强防御屏障

别觉得打疫苗只是“孩子专利”。对于慢性病老人、体质较弱者,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都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使重症率和住院风险下降30%—60%

每年秋冬来临前,最好提前和社区医生沟通,听从专业建议按需疫苗接种,做到有备无患。

掌握主动权,科学防护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冬季呼吸道疾病看似唾手可患,但只要合理防护,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平安度过。日常要多关注室内空气、营养作息、卫生习惯和疫苗接种;症状明显时别轻视,最好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及早干预效果才理想。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老年人冬季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有来医生》

《老年人冬季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_支气管炎 - 巢内网》

《冀卫 · 医说就懂(62)| 呼吸道疾病高发 老年人防护指南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养生   安稳   老年人   冬季   呼吸道疾病   方法   风险   疫苗   冬天   老人   病毒   支气管炎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