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可是许多人的偶像,但是她在英国人的眼里,可不算什么好人,
在她去世以后,无数英国人纷纷欢呼,甚至有人放炮庆祝,
那么她到底做了什么,才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呢?
她得到家境可不一般,父亲是不仅是商人,
还是一位议员,这个男人非常优秀,对孩子的教育也很认真,
她父亲的勤俭和保守价值观深深影响了她。
她从小就是个“学霸”,靠奖学金考入牛津大学,后来还拿到了律师资格。
她的自立与野心,让她在男性主导的政坛崭露头角。
直到她34岁的时候,成功当选议员,
展现了惊人的天赋,而她的争议之路,也由此开始。
但她的逆袭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女性,她常被嘲笑为“杂货商的女儿”,
在党派内也常被男性同僚轻视。
然而,她用坚韧和雄辩为自己开路。
后来她击败众多资深老人成为领袖,震惊英国的政坛。
四年后,她更进一步,成功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她的崛起,本身就是一部励志传奇,
但也埋下了她强硬性格的种子,这种性格,后来既成就了她,也毁了她。
她刚刚上台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经济像个重症病人,
失业率居高不下,状态非常萧条。
她大刀阔斧的开始改革,核心是市场自由、减少政府干预。
她相信,只有让企业解放,国家才能有足够的活力得以重生。
私有化浪潮是她的第一招。她认为国企低效,浪费资源,
于是整个国家的电信、英燃气,甚至是航空等被推向市场。
这确实让英国的财政宽裕,也提高了部分企业的竞争力。
但代价是什么?私有化后的企业为了利润大肆裁员,北方重工业区首当其冲。
80年代的时候,煤矿工人从20多万骤减到几万,钢铁厂、造船厂接连倒闭。
许多曾经非常繁华的大城市,很快就变成了“鬼城”,
失业率飙升到12%,300万人无工可打。
矿工家庭祖辈靠挖煤为生,如今却只能靠救济金度日,社区文化被连根拔起。
税收改革进一步加剧了不公。
她将高收入者的最高税率直接降了一半,以吸引投资,
资本家们当然是欢呼雀跃了,可普通人却因增值税的提高而负担更重。
1980年代,英国最富的10%人群收入暴涨近一倍,最穷的10%却几乎没变。
伦敦金融城成了全球金光闪闪的中心,那些光鲜亮丽的银行家们,赚得盆满钵满,
而北方失业工人连房租都交不起。
贫富差距的Gini系数从0.25涨到0.34,社会裂痕清晰可见。
福利削减则是她的另一记重拳。
她信奉“没有免费的午餐”,认为福利会让人懒惰。
于是,教育预算被砍,公立学校破败不堪,教师工资低得可怜。
国民保健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医院为“赚钱”优先安排盈利项目,
普通人看病排队从60万涨到100万,等半年是常态。
公屋“购买权”政策让200万人买了房,成了她的支持者,
但政府未建新房,导致住房短缺,房租飙升,无家可归者激增。
她的支持者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而经济数据也似乎证明了她是对的:
1980年代末,通胀从20%降到4%,GDP增长率回升到3%以上。
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些数字毫无意义。
他们的生活被她的“药方”碾得粉碎,绝望成了日常。
她最激烈的战场,是与工会的对抗。
她认为工会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动辄罢工让国家瘫痪。
于是,她通过立法限制工会权力,要求罢工需投票通过。
1984年掀起的矿工大罢工事件,成了工人和她的终极对决。
无数矿工抗议煤矿关闭,罢工持续一年,政府却寸步不让。
最终,矿工失败,工会影响力一落千丈。
这场胜利巩固了她的权威,但也让工人阶级对她恨之入骨。
罢工期间,矿工家庭靠救济金维生,
社区散架,孩子饿肚子,妻子四处借钱。
她靠着所谓的铁血手段彻底赢了工会,却输了民心。
反对她的声音越来越高,直到82年的时候,她迎来了一场“及时雨”。
当时阿根廷入侵他们的海外岛屿,
于是她果断派兵,千里奔袭,成功收复领土。
这场战争让英国民族主义高涨,她被塑造成“铁娘子”,
支持率暴涨,1983年大选轻松获胜。
战争不仅重振了英国的大国自信,也为她的改革争取了时间。
但战争的光环是短暂的。
它只能暂时掩盖了日益尖锐的矛盾,
却无法解决失业、贫困和社会不公。
胜利的喜悦散去后,北方的矿工和南方的穷人依然在苦苦挣扎。
这场战争成了她政治生涯的巅峰,却也是她开始滑向深渊的转折点。
撒切尔夫人不仅是政客,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
她的私生活却鲜为人知。
1951年,她嫁给了一位富商,丈夫给了她经济支持和情感依靠,
但两人性格迥异,婚姻并非浪漫传奇。
丹尼斯更像她的后盾,默默支持她的野心。
他们的双胞胎儿女出生后,她因为忙于事业,家庭时间少得可怜。
马克后来因商业丑闻和政坛失意让她头疼,卡罗尔则选择了低调生活。
在政坛,她的盟友不多,敌人却不少。
她与里根总统关系密切,共同推动新保守主义,
但与欧洲领导人关系紧张,反对英国深度融入欧盟,显得固执。
她在党派内部也树敌无数,强硬作风让许多同僚反感。
直到90年的时候,她的“人头税成了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党内逼宫让她黯然下台。
她的孤独,不仅来自政坛的尔虞我诈,也来自她对信念的执着。
她离世的时候,整个国家的情绪像火山喷发。
国葬的庄严与北方的狂欢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地方的街头,都有人放鞭炮,利物浦的酒吧挂出嘲讽横幅,
伦敦的抗议者拉着“老巫婆死了”的标语。
BBC报道称,抗议活动甚至引发小规模冲突。
这不是简单的恶趣味,而是几十年来积压的愤怒。
她的政策让北方工业区至今未恢复,
贫困代际传承,社会不公的伤疤仍在。
为何恨她如此之深?因为她的改革踩着普通人的生活往上爬。
她让中产阶级买了房,却让穷人无家可归。
她的信念或许救了经济,却毁了无数家庭的希望。
她无疑是20世纪的传奇。她的勇气、信念和逆袭故事令人敬佩。
她从杂货商的女儿走到首相之位,
带领英国打赢马岛战争,扭转经济颓势,这些成就不可否认。
但她的做法实在是太冷酷,忽视了改革的代价。
经济增长的背后,是300万失业者、破碎的社区和拉大的贫富差距。
她的强硬让工会低头,却让工人阶级失去声音。
她的私有化让企业焕发活力,却让底层民众陷入绝境。
她用11年改变了英国,却也让英国分裂为两个世界:
一个是繁荣的伦敦,一个是凋敝的北方。
她的去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悬念:
她的遗产是救赎还是诅咒?
或许,答案藏在那些鞭炮声中,也藏在那些未愈的伤口里。
参考信息:
环球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中风去世 享年87岁
光明数字报:撒切尔夫人去世:有人哀悼,有人欢庆
海外网:伦敦发生“庆祝撒切尔去世”示威游行(组图)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