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在航天展上掀开LMLV火箭模型的红布时,现场相机快门声差点盖过解说员的声音!
这台近100米高、直径6.5米的“大家伙”,起飞质量直接飙到300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更是标出31吨,比中国长征十号的27吨还多4吨。
要知道长征十号可是中国计划2030年前载人登月的核心火箭,印度这突然亮出的“参数王者”,瞬间让不少人犯了嘀咕:难道中国真要被印度追上了?
可再仔细一看,这所谓的“登月利器”,至今连一台发动机都没真正点过火,更别说载人飞船还没影,连测控都得靠欧美帮忙。
先说说这LMLV火箭最吸睛的“数据优势”,从纸面看,它确实够唬人。
3000吨的起飞质量比长征十号的2189吨重了近80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31吨也压过中国一头,连设计都跟长征十号有点像,都是三子级结构,打算用两次发射完成登月。
但懂行的人一琢磨就发现不对劲,印度这次选的发动机燃料,是近几年才在国际上流行的液氧甲烷,可他们之前压根没玩过这东西。
要知道印度之前发射卫星用的火箭,比如PSLV、GSLV,用的都是偏二甲肼这种有毒燃料,技术成熟度早就经过考验。
现在突然跳级搞液氧甲烷,难度可不是一般大,光燃料储存时的低温控制、发动机燃烧时的稳定性,就够他们头疼的。
更关键的是,这台火箭的核心发动机,240吨推力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到现在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去年有航天博主曝光,印度曾偷偷搞过一次地面试车,结果因为涡轮泵叶片强度不够,刚推到一半推力就卡住了,最后只能紧急中止。
反观中国早就把液氧甲烷发动机玩明白了,之前朱雀二号火箭用的发动机,不仅顺利完成试车,还成功把卫星送上天。
再看长征十号用的YF-100系列发动机,在长征五号、六号上飞了十几次,从来没掉过链子。
印度拿着连地面都没试明白的发动机,就敢标出31吨的运力,这水分到底有多大,不用多说大家也能猜到。
就算发动机真能搞定,印度的载人飞船也还没谱,他们搞的“加甘扬”载人飞船计划,原本说2024年底要做第一次无人测试,结果一拖再拖,最近又说要等到2026年3月。
为啥拖这么久?关键问题出在生命保障系统上,飞船里用来清除二氧化碳的洗涤器,试了好几次都达不到标准。
要知道载人航天最讲究安全,别说是载人飞行,就算是无人测试,这个部件出问题也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失败。
更别说这次G1测试只是开始,后面还有G2、G3、G4三次无人测试,全成功了才能让航天员上太空。
照这个进度,等印度把载人飞船搞定,说不定都到2030年了,离他们喊的2040年登月目标,时间已经少了一半。
还有个更致命的问题,印度连自己的测控网都没有,之前“月船三号”着陆月球的时候,全程都得靠NASA的深空测控站帮忙传数据。
载人登月可比无人探测复杂多了,从火箭发射到飞船绕月,再到登月舱着陆,每一步都需要实时测控,稍微有点偏差就可能出大问题。
现在印度只在本土和毛里求斯建了3个测控站,能覆盖的月球轨道还不到20%。
去年他们跟日本签了合作协议,本想借日本的测控站补短板,结果人家只同意提供月球背面10%的通信支持。
这意味着一旦飞船飞到月球背面,印度很可能跟飞船失去联系,连航天员的安全都没法保障,更别说完成登月任务了。
可能有人会说,印度不是一直走“低成本航天”路线吗?说不定能靠省钱搞定这些问题,但这次载人登月,还真不是省钱能解决的。
根据欧空局的估算,一次完整的载人登月任务,至少要花100亿美元,这还不算后续的维护和改进费用,印度之前搞“月船三号”花了不到1亿美元,跟这个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更重要的是,印度航天产业链的自主化率只有42%,像火箭上的特种材料、飞船里的精密仪器,很多都得从欧美进口。
一旦国际供应出点问题,或者人家不愿意卖,整个计划都得停摆,反观中国航天产业链自主化率已经达到98%,从发动机到芯片几乎所有关键部件都能自己造,根本不用担心被卡脖子。
现在全球载人登月的竞争,主要还是中美两家的较量。
中国的节奏一直很稳,长征十号的发动机已经完成多次试车,新一代载人飞船也做过返回试验,连登月器的月面着陆模拟都成功了,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美国虽然有SLS火箭和星舰,但SLS成本超支严重,星舰到现在还没解决回收问题,计划改了又改。
而印度现在还在为火箭模型的参数沾沾自喜,却没看到背后一堆没解决的技术难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小看印度的进步,毕竟他们能把“月船三号”送上月球南极,说明在无人探测领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载人登月和无人探测完全是两个量级的任务,需要的技术积累和系统整合能力,不是靠一两个亮眼的参数就能弥补的。
就像盖房子,印度现在刚画好图纸,连地基都没打,就说要盖比中国还高的楼,未免太不切实际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还是看2026年印度“加甘扬”G1测试的结果,如果这次测试能成功,说明他们在载人飞船技术上确实有突破。
可要是再出问题,那2040年登月的目标,恐怕就得再往后拖了,毕竟航天这行,靠的是真刀真枪的技术,不是靠PPT上的漂亮数据。
印度要是真想在登月领域赶上中美,还得沉下心来补短板,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不然再亮眼的参数,也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资料:
中国航天报:2025-08-30,《印度大型火箭改指标载人登月风险上升》
观察者网:2024-07-02,《印度空间组织负责人:希望能把莫迪送入太空,但现在不行》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