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到出圈 业余踢出万人场,背后推手不是球员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苏超”突然就火了,不是靠球星,不靠金主,靠的是一群看球图个乐的本地人。看似草根的赛事,却一夜成了全国网红。短视频刷屏,地方官宣接力,商业广告跟风,连球迷口号都能当周边卖。这一切看上去热闹,但真相远没那么简单。

一场城市联赛,怎成“现象级”?

不是职业赛事,却场场爆满。不是一线球星,却能制造话题不断。江苏省13个城市凑出13支队伍,名字土得掉渣,口号热得离谱。这不是中超,而是一场被称作“苏超”的业余联赛,真正吸引人的不是比赛质量,而是它本地人的野趣和梗文化。

开幕那天,南京打苏州,现场坐满9000人,连央视体育都忍不住点名。球员有的是机关干部,有的是健身教练,还有卖房的、开出租的,踢得也就那样。但观众看得起劲,甚至不少人一场球看完还能写出十条段子。这联赛像是个脱口秀节目,球只是载体,笑点是主角。

地方政府也动了脑筋,把比赛和本地文旅捆在一起搞,观球变观光,“球票+景区联票”打包卖。比如常州打宿迁,干脆主打“恐龙+项羽”组合;南通和盐城比,就推“早茶对决”;扬州和泰州碰头,宣传语直接上:“淮左名都PK汉上风骨”。看球变得不只是看热闹,而是参与一场城市表演。

一批自媒体博主抓住机会,疯狂输出“散装江苏”“苏超十三太保”等梗,视频评论区全是“给我搞到我们市队的出场名单!”传播速度比球进得还快。比赛打了一轮,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直接破亿,网友戏称“只有苏超,才能让你见识市与市的自尊”。

这不是足球进步的故事,是地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一次成功的“跑票”。十三个城市,凑出来的不是战术和控球,而是故事和噱头。连“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种玩笑都成了标语,大家都知道不是为踢球而踢,是为存在感和社交乐而战。

看似无序,其实暗藏逻辑。政府支持,媒体跟进,自媒体添柴,文旅部门推波,群众情绪跟进,最后就炒出了一个“苏超神话”。这场神话的核心,不是技术,是共鸣。看台上喊的不是“进球”,而是“我们市不服!”

草根联赛,是玩票还是产业雏形?

人多,热度高,不代表这就是成熟的联赛。苏超看似热闹,背后仍是业余搭建,职业与规范之间还有很长的路。

球员构成严重不均,有些城市确实找了退役的职业球员压阵,有些城市凑的是企业员工、健身达人。训练时长、体能储备、战术执行根本不是一个水准。一场比赛下来,有队伍配替补教练和医疗组,有队伍是副市长亲自布阵。水平层差极大,也很难保证比赛的竞技公平。

联赛规则看起来完整,其实漏洞不少。前两轮就有球队投诉对手“非本地户籍球员超标”,还有球迷质疑某些球队找外援走“半业余”捷径。裁判安排方面,也有出现“临时请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主裁判的情况,出现误判后也缺乏复议机制。你不能说这是瞎搞,但距离职业标准差得远。

而另一个问题是资源协调。虽然江苏13市都有基础球场,可很多场地本身用于中小学或青训租赁,赛事期间要协调借用,不少比赛甚至改到晚上八九点开踢。部分地方灯光不足、看台缺乏、草皮不平,引发球员受伤和观众体验下降。爆火之后,一些城市紧急追加投入,有的花钱翻修场地,有的组建志愿服务队,说明需求是真实的,但准备严重不足。

观众群体构成也颇为特殊。不像中超中甲有稳定球迷基础,苏超的观众很大一部分来自“跟风”,不少是看热闹、拍视频的短期围观者。一旦新鲜感退潮,这些流量可能就走人。这种高热低忠的局面,是苏超未来能否“续热”的最大变量。

商业模式更是个考验。前两轮打完,出现一些周边销售如印有“早茶德比”T恤、“楚汉之争”围巾,销量不错,但商标归属不明,多地文旅公司已开始申请商标维权。一个本来打趣的城市联赛,突然衍生出一堆知识产权官司,不仅混乱,也让原本轻松娱乐的氛围开始变得沉重。

有观点提出:“苏超不是中国足球希望,而是地方文旅一场实景演出。”这句话偏激,却也不无道理。联赛短期是话题,长期能否成为系统性的体育结构,要看后续是否形成清晰规则、持续投入、以及真正培养起一批观众之外的参与者。

资本入局,赛事IP变成真金白银

热度不可能只靠网民造梗维持,真正的稳定流量来自资本看得上的商业价值。苏超从第一场爆红后,各种赞助和广告席位就水涨船高。原本只想“蹭一蹭热度”的地方品牌,结果一看效果立竿见影,反而主动追加投入。

前几轮比赛结束后,赞助商数量从最初的6家增长到接近30家。全国性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线支付平台全都来了。有人把这波操作称为“苏超经济圈”,背后逻辑简单直接:谁接住了这波年轻用户,谁就赢下了下沉市场。

大品牌懂得落地玩法,它们不只出钱挂广告,更关注用户互动。比如某支付平台直接在球场边投放扫码抽奖活动,观众扫码即可领红包、买饮料、送纪念品,赛后当天该平台下载量增长显著。一家保险公司打出“为你看球护航”的宣传口号,当天购买人数增长3倍。苏超成了他们测试“下沉人群线上消费行为”的天然试验场。

而IP开发同样风生水起。“叫南哥”头像被做成钥匙扣,“恐龙妹”形象印上T恤、冰箱贴、杯子。这些原本只能在朋友圈传播的“梗”,转眼就成了淘宝爆款。淘宝数据显示,“苏超周边”搜索指数连续数周增长,平均每天订单上涨50%以上。

更离谱的是,连城市形象都在借力打“苏超”主意。徐州文旅局推出“看球+游古彭”路线,南通景区将门票与球票打包销售。端午假期,这些城市的酒店入住率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部分地段“一房难求”。

连政府部门也上场了。江苏省有关方面明确鼓励地方举办类似活动,称之为“体育+城市活力提升工程”。赛事不再只是体育系统的事,变成了一个涉及交通、旅游、餐饮、宣传甚至金融系统的综合项目。

苏超不再只是个联赛,而是一个城市经济IP。像一颗石子丢进水中,波纹一圈圈扩散,触及的不只是观众情绪,还撬动了真正的钱包和系统资源配置。

复制容易,复制成功太难

苏超火起来之后,很多地方按捺不住了。有城市喊出“鲁超”“皖超”要跟上,甚至云南、四川也有人开始筹备本地版“群众联赛”。但当模仿开始多了,问题也随之暴露。

首先是文化氛围复制不了。江苏十三市之间本就有较强竞争心理,既独立又不脱离省会南京管控,大家玩得起、比得开。这种结构在别的省不一定成立。比如山东多地行政上更松散,调动成本更高;湖南虽然也有地缘梗,但缺乏江苏那种从上到下整合的能力。

其次是赛事组织难度不小。苏超背后其实有一整套运行机制,从招商流程、赛事安排、转播调度、话题炒作到官方监管,全都标准化管理。连观众应援区都设定了规范,既放得开又收得住。靠纯粹群众热情是做不久的,一旦热度散去就会冷场。

还有媒体支持是关键。苏超爆红背后,不只是抖音刷屏,更有新华社、央视、人民网等主流平台跟进报道,提供“官方正名”。观众会觉得这不是“草台班子”,而是真正能代表家乡的正规赛事。这种背书,是模仿者一时难以具备的。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江苏本身就有丰富的群众体育基础。地方球场多、俱乐部多、青训体系也不差,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基础设施,才是支撑整个联赛走远的底气。

也有人担心苏超会不会“火一阵就完”。毕竟热度这种东西一旦被消费完,就容易“用力过猛”。但官方已经开始转型,将苏超做成常规化运营平台,包括建设标准化球场、规范报名流程、引入半职业选手,甚至考虑跨省邀请赛。

另外一条路,是把苏超的经验用于更多群众体育项目,比如广场舞联赛、篮球联赛、民间拳击赛,让“全民赛事+地方经济”成为常态。这比花钱请明星、办演唱会来得便宜,还更有黏性。

苏超的成功,证明了一件事:只要找到合适的情绪入口,把地域认同和参与感抓住,群众体育也能成热搜爆款。看似热闹,实则高明。别再说什么“这不就是玩票吗”,这票玩的,是一盘彻头彻尾的城市经济大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体育   球员   苏超   联赛   城市   赛事   观众   江苏   地方   职业   热度   球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