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吃蟹“宜”做好这5点!

又是一年品蟹时。在中秋佳节,大闸蟹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重头戏”。

但螃蟹属于性寒之物,并非人人都适合食用。如何才能在享受舌尖狂欢的同时,为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吃蟹“宜”做好5点

1.宜洗净。大闸蟹生活环境复杂,体表、鳃、胃肠可能携带细菌、寄生虫囊蚴。烹饪前,需用硬毛刷在流动水下刷洗,特别是腹部、钳子和关节处。蟹脐处更要反复冲洗。

2.宜煮透。烹饪大闸蟹时必须彻底蒸熟煮透,水开后至少再煮15~20分钟,直到蟹壳完全变红、蟹肉紧实不黏壳。切忌生食、醉食或食用半生不熟的螃蟹。

3.宜去净“边角料”。大闸蟹的部分器官藏污纳垢或性质寒凉,食用前一定要去除。蟹腮,位于蟹身两侧,呈眉毛状,是呼吸器官,易积累污物,必须摘除;蟹胃,在蟹黄中呈三角包状,内有排泄物,需挑出丢弃;蟹心,藏在蟹身中央,呈六角形,性寒,建议去除;蟹肠,从蟹胃延伸至蟹脐的一条黑线,含排泄物,需剔除。

4.宜现做现吃。大闸蟹最好现做现吃,煮熟后存放时间越长,细菌繁殖风险越高。若实在吃不完,需密封后冷藏(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必须重新煮沸10分钟以上,且不建议反复加热。

5.宜控制食量。老年朋友消化功能较弱,大闸蟹性寒且高蛋白,过量食用易引发腹胀、腹泻。需要控制食用量,且尽量避免同时食用其他高蛋白食物(如虾、肉),减轻肠胃负担。

以下人群慎吃蟹

高胆固醇、高脂血症患者:蟹黄和蟹膏中胆固醇含量高,食用后可能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加重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病情,这类人群应少吃或不吃大闸蟹。

脾胃虚寒者:大闸蟹性寒,脾胃虚寒的老年人(常有腹胀、腹泻、怕冷等症状)食用后易刺激肠胃,引发腹痛、便溏,建议忌口。

过敏体质者:部分人对大闸蟹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疹、腹泻,严重时甚至引发呼吸困难,这类人群需避免食用。

痛风、高尿酸患者:大闸蟹属于中高嘌呤食物,痛风患者或尿酸偏高者食用后可能诱发关节疼痛,需严格限制。

肝肾功能不全者:大闸蟹的蛋白质和嘌呤需要肝肾代谢,肝肾功能较差的老年人食用后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影响病情稳定。

吃蟹巧搭配

1.吃蟹时搭配由姜末、醋调成的蘸料,既能去腥,又可借助姜的温热中和螃蟹的寒性,适合老年人。

2.避免用啤酒配蟹,啤酒含嘌呤较高,两者同服可能升高尿酸,增加痛风风险,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少量饮用温黄酒。

3.吃蟹后若出现轻微腹胀,可喝一杯温姜茶或陈皮水,帮助消化。

图源:人民网

资料来源:健康报、老年健康报、人民网等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美食   大闸蟹   嘌呤   胆固醇   螃蟹   痛风   老年人   尿酸   健康报   蟹黄   排泄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