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骏轩
在修昔底德陷阱的作用下,领先大国必然是不会坐以待毙,要压制新崛起大国挑战的。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金融帝国,无论中国想挑战美国之于全球的金融地位,还是美国想用这个大杀器压垮中国,金融战看起来再所难免。尤其贸易战和科技战都打了,看起来双方都并不满意结果。
既然再所难免,那就不妨看看哪些因素,针影响这场生死博弈。
美军的钢铁意志
美国的优势在于三大霸权:军事霸权、科技霸权、金融霸权。其中军事霸权是安全保障、科技霸权是能力来源,金融霸权则是收割利器。想挑战科技霸权,美国还可以用贸易战、科技战压制,就像当年巴统协议限制向苏联阵营及中国出口技术一样,但要是真有人想挑战金融霸权,那美国可是真的会不惜一战的。
伊拉克前强任总统萨达姆就是前车之鉴。1990年8月2日,为了夺取科威特的石油,萨达姆入侵并吞并了科威特。次年1月17日,美国联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恢复科威特主权。这场战争虽然事关一个国家的存亡,但却还只是一场在联合国制空权之下的有限战争。在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后,战争便宣告结束。
对于美国来说,帮科威特复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希望伊拉克就此成为世界第一石油大国。
失去科威特后,萨达姆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准备与美国的金融战。具体的准备是通过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积累了超过200亿欧元的储备。2000年末,自我感觉准备充分的萨达姆,打响了对美国的金融战,正式宣布伊拉克石油出口改用欧元结算。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是美国维持全球影响力的核心策略,萨达姆想让石油跟美元脱钩的想法,无疑触及了美国的核心利益。
在警告、制裁、斡旋都无效后,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于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利用军事上的代差颠覆了萨达姆政权。
萨达姆的悲剧缘于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误判。反观中国则在海湾战争后,就意识到在技术上被拉开代差的情况下,军队即便有钢铁意志也改变不了结果。第二代领导人在1992年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是对生产领域,更是对军队说的。
过往三十年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做法,让如今这一年多的集中爆兵,展示各种先进武器,显得颇为反常。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中国官方认定,自己在军事科技及军力上已经反超美国。当然重点不在于中国怎么认为,而在于你的对手如何认为。最近发生了两件看起来像是拿错剧本的事件,正好可以提供佐证。
一是9月26日,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做客一档播客节目,在主客双方均认可中国受益于体制稳定,能够在创新和技术发展上着眼长远后(而这恰恰是美国弱点)。丹尼尔认为:
“他们(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突飞猛进。他们制造和输出产品的能力,虽然目前可能还不是战争工具,但能够大规模转化为战争工具,这相当了不起。”“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的博士数量,以及作为一个国家获得的专利数量,都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的技术现在看起来确实有可能相当有效,可当我们遭遇战争和冲突,我们或许能迅速削弱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他们可能在作战中过度依赖这些能力。”
“比如他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北京可能很惊艳,在战场上或许也能发挥作用,但也可能完全失效。还有他们是否真的投入使用,并且继续提升这些新技术”
“我不知道他们能够像我们一样,训练出精锐的士兵,我们的士兵在战争局势发展到地面作战,需要依靠士兵素质和指挥官决策来决定输赢时?我非常乐观地认为,我们的士兵每次都能赢得这样的战斗。”
这番讲话透露出了三个信息、一个结论:一是承认中国军队拥有了超越美国的钢铁化能力;二是中国在让钢铁有意志的事情上已经处于领先;三是美军才是拥有钢铁意志那支军队。结论则是——中国军队只是纸老虎,拥有钢铁意志的美军,必将战胜用工业和科技武装到牙齿的中国军队。
第二件则是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9月30日,将约800名准将及以上级别的高高级将领,从全球各地召集到弗吉尼亚州匡蒂科的海军陆战队基地。鉴于类似的大会在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加之中国最近集中展示各种先进武器,外界纷纷猜测是否有重大事情宣布。结果却只是听了赫格塞斯聚焦于美军“战士精神”的讲话。
整个会议的内部简单点说就是美军必须提高体能标准、进行军纪改革,以重振美军战斗力。金句包括但不限于“像对待你自己孩子那样对待你的部队”、“我不希望我的儿子与体形不佳的部队一起服役”、“一切都始于身体健康和外貌”“如果战争部长可以定期进行艰苦的体能训练,那么我们联合部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做到”。。。。。。。。。。。
为了做好示范工作。10月4日,赫格塞思在美国马里兰州组织了3068名学员、军官及现场观众做俯卧撑,打破了“一分钟内同时做俯卧撑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用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语言来总结,就是一场“美军版的整风运动”。当一位在军队中只做过少校的战争部长,对一群将军发表空洞无物的指令时,你能想象将军们的愤怒。一位官员在会后表示:“与其说是向将军们汇报情况,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新闻发布会,而这完全可以通过一封电子邮件来传达。”另一位美国前高级国防官员则认为:“在公开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如此多的领导者,传递毫无价值的信息,是一种不可原谅的战略风险。”
这种外行指导内行的做法,在会后马上引发了地震,尤其赫格塞斯还在讲话中强调“如果我的讲话让你不适,请光荣辞职”。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司令、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空军参谋长等三位四星上将,在会后相继提出辞职。
毫无疑问,赫格塞思只是特朗普的传声筒。同样毫无疑问的是,特朗普之所以开展这场整风运动,是受到中国9.3阅兵场面的刺激。坦率说,在对比过那场特朗普寄予厚望,并特意放在其生日那天(6月14日)的“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阅兵式”后,你应该能够理解特朗普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特朗普上任后任命的陆军部长,丹尼尔之前在军中的中尉军衔甚至比赫格塞思少校军衔还要低。能够从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一跃成为能够对将军们指手划脚的大人物,完全是因为二人愿意无条件忠实传达特朗普的意志。
对比陆军部长丹尼尔与战争部长赫格塞思的讲话,你会发现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认定“钢铁意志”将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区别在于一个认为美军有;一个认为美军现在没有。单从这点来,赫格塞思看起来更能揣摩圣意。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美元和美债是美国维持金融霸权两大指标。通俗点讲,只要国际贸易大多还用美元计价和结算;美债还是最优势的避险资产,那么美国的金融霸权就能够保持。
随着美国被党争撕裂、美国债务上限的不断拉升,美债会崩盘的风险一直像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样悬着,但当下的国际社会并没有一个能与美债抗衡的金融产品。于是黄金和虚拟货币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以黄金为例,2015年黄金价格是235元/克;到了2024年攀升至580元/克。随着特朗普的再次上台,今年更是急速飙升,10月10日上海金早盘价是903.58 元/克。
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尤其是大宗商品的结算比例,是比较现实的方法。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的数据表明,截至2025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支付中的占比为2.93%,位列全球第六。前五名分别为 美元46.94%、欧元25.6%、英镑6.7%、日元3.37%、加元2.96%。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占比的历史最高位是2024年7月的4.74%(第四名)。
不过事实上人民币的国贸结算占比,会比上述数据要高,实际比例据估算约在8%。这一方面是因为SWIFT的结算体系,本身就是为美元量身定做的,绝大多数跨境支付,就算不是直接用美元结算,统计时也常常被折算成美元,使得美元占比数据看起来更高。无论是3%还是8%都无法撼动美国的金融霸权,美国迟迟没有开打金融战,说到底也是因为中国目前还无法影响到美元和美债的地位。
绕过SWIFT的许多交易,也无法纳入这个统计,而这些绕过的手段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手段。一是由另起炉灶搞“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目前已经有涉及187个国家的企业参与;二是跟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截止今年5月已签署32个国家地区,总规模超7万亿人民币。
如果说CIPS是明修栈道,那么货币互换就是暗度陈仓。货币互换不是真的交换货币。 通俗理解的话,在“美元是货币的货币”情况下,其它国家的货币本身就是货物。货币互换的话,就相当于用原始的“以货易货”模式,绕开美元这个国际货币。如果有一天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都这么干了,那自然就上升为了真正的国际货币。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无论是再搞个支付系统,还是搞货币互换都没有意义。支持人民币这样做的,是中国巨大的货物进出口量。2020年,中国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占比是16%,2025年9月的最新数据是30%。当下的目标是2035年,中国货物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达到45%,全球支付占比争取到17%。
比如今年前8个月,出口中国的阿根廷大豆就有近半数使用人民币结算。考虑到阿根廷总统米莱竞选之时的“特朗普式”表态,阿根廷会比一些传统上与中国友好的国家,更具风向标作用。
澳大利亚与印度是另两个与中国关系微妙的风向标。
巴西淡水河谷、英国力拓集团,以及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则是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2025年9月30日,中冶集团要求包括钢厂和国有贸易公司在内的主要国内买家暂停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购买任何新的以美元计价的海运货物。淡水河谷和力拓已经在几年前接受用人民币结算及计价。
中国是全球铁矿石最大的买家,2024年进口了全球铁矿石进口量的72%。如果用美元计价,就意味着必须受美元汇率的影响,以及被华尔街收割。这次消息的强硬之处在是要求三巨头中,唯一不配合的必和必拓用人民币计价,不仅要将铁矿石贸易剥离美元体系,更是为了争夺铁矿石的定价权。
印度的变化则与俄罗斯石油有关。路透社10月7日独家消息,俄罗斯石油贸易商近期开始要求印度国有炼油厂用人民币支付。俄乌战争后,印度进口了大量的俄罗斯石油套利,最初俄罗斯应印度要求曾经接受过卢比结算。问题是印度出口俄罗斯的商品有限,大量卢比在手无法花出去,遂要求买家使用人民币、阿拉酋迪拉姆和美元支付。
然而俄罗斯的物资主要从中国购买,而人民币与卢布在货币互换协议下交易又十分方便、稳定,俄方收到迪拉姆和美元还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因此早在2023年,俄罗斯就曾要求印度国有石油公司人民币支付部分石油。只是由于中印关系一直得不么缓解,印度国有企业在使用人民币的问题上一直非常慎重。
相比之下,印度私营炼油厂却一直都在继续使用人民币结算。现在印度由于购买俄油而受到美国制裁,莫迪通过参加上合组织峰会缓解中印关系。俄罗斯石油卖家与印度国有买家都将之视为机会。目前作为印度最大炼油商的印度石油公司已经用人民币支付了两到三批俄罗斯石油货运。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有利于印度国有炼油厂与私企竞争。毕竟谁都知道,打折俄油的利润有多么的丰厚。
新能源革命才是终极杀器
鉴于石油与美元的强绑定,石油交易能否用人民币结算会更加引人注目。目前俄罗斯与伊朗这两个遭遇美国制裁的国家,对华石油出口的80% 以上采用人民币结算。沙特这个中东最关键的国家,2024年对华石油出口中18%则采用了人民币结算,2025年5月,这一比例上升至25%。
只有想在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赛道上击败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你不能指望沙特百分之百倒向中国一样。更何况美国持续发力,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产油国了。
真正弯道超车的机会在于新能源革命,如果说得再聚焦点,那就是太阳能取代石油,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
化石能源说到底就是亿万年前的动植物,用生命把当时太阳能储存了起来。当下人类则已经找到了办法,直接将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中国则在在商业层面,让这项技术越过了赢亏平衡点。于是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新能源,就此不再是欧洲生态主义者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而打造的圣母概念,而成为了一门实实在在的生意,以及全方位改变人类生存形态的革命。
2025年7月,8名来自伦敦、柏林、哥本哈根、巴塞罗那等地,专注于清洁能源初创企业欧洲风险投资家前往中国。投资者团队与有关企业创始人见面,参观了从深圳到上海的约10家企业的生产设施。包括电池、氢动力涡轮机、太阳能技术等新能源产品的制造设施。
欧洲风险投资家前来中国考察的背景,是欧洲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危机。不仅光伏产业被中国通吃,现在连汽车产业也感受到了巨大的中国威胁。最新消息是当地时间9月25日,全球最大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博世集团计划再裁员13000人,去年这个数字则是9000人。
这次中国之旅的初衷除了从生产端,溯源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产品的优势以外,风投们更想知道的是在清洁能源转型中,欧美企业究竟是否仍有机会保持竞争力。最终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在低碳转型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投资、制造、安装、关键矿物供应链,还是消费端。
当然,这并不代表西方企业不能从中分一杯羹,只是任何不包含中国企业的计划,都不再有投资的价值。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就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另一位投资人则说得更深入一点——“在中国开展业务时,西方企业应该效仿中国企业以前的做法,与中国的技术领先企业建立合资企业,这样就可以向对方学习并积累技术知识,提升自己大规模生产能力。”
欧洲资本并非只觉得欧洲在新能源领域毫无机会,而是觉得整个西方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位风险投资家9月又前往美国参与了”2025纽约气候周”活动。正当他们在向与会者传达,关注中国比关注美国更重要的观点时,特朗普却正在联合国的讲台上宣称气候变化是场骗局,并毫不掩饰他对新能源革命的不屑一顾。
在特朗普看来,松绑民主党套在化石能源上的枷锁,让美国成为最大油气出口国,才是美国复兴的关键。一定要在此外找一个替代能源,核能是唯一的选择。
当然,特朗普政府中也还是有清醒者。国务院前副助理国务卿戴维费思就表示“一个健康、创新的汽车产业能够推动工业发展,其影响力远超汽车产业本身”“这对规模化与创新的下游流程至关重要。”只可惜这位清醒者早在今年4月3日,就因为他的清醒认知而被特朗普解雇了。
但凡对西方运行规律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一点,资本的选择永远比总统的表态更为重要。而美国资本又会比欧洲资本更先知先觉。十七年前,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以威胁的口气要求巴菲特必须投资比亚迪,哪怕后者从来不投资汽车一类的重资产企业。在芒格看来,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是 “爱迪生和福特的结合体”。
如今无论在AI领域还是新能源领域,美国资本及科技工作者的清醒表态比比皆是。回到文章开头,美国陆军部长那番有关美军“钢铁意志”的回答,便缘起于主持人的忧虑的表示“事实上,他们在很多方面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了,在人工智能领域更是如此”“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看起来中国似乎在各个方面都压制着我们,或者说已经非常接近这种状态了。我在节目中采访过很多创新者和科技人士,他们都持相同观点。”
无论你承认与否,整个西方的确已经输掉了这场新能源革命。欧洲没有效率,美国不重视。用欧洲风投考察团的话说——“在某些领域,追赶已经没有意义,游戏已经结束了。”“当你看到这些时,就会意识到追赶是徒劳的,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危机还不在于全盘输掉一个未来产业,而在于以“清洁电力”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正在从生产、生活层面完全改变人类的未来。“电”而不是“石油”,将成为新的工业血液。同时这几乎是一个完美为中国量身定作的弯道超车机会。
以动摇美国金融霸权基石这个问题来说。中国固然可以依托贸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并没有可能据此无限提高份额。这是因为中国有大量的产品是出口美国、欧洲这些西方国家。把这些不可能坐视中国抢夺金融话语权的国家加起来,贸易占比约为三成。
因此除了尽量让那些非西方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接受人民币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非西方国家发展做“经济增量”。中国主导的新能源革命,就是这些国家崛起的唯一希望。石油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但太阳却是人类共有的。
今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与2024年同期相比,今年前六个月,全球太阳能发电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满足了全球83%的电力需求增长,风电发电量增长则略高于7%,这使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首次取代化石燃料。
更重要的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引领了清洁能源的发展。以非洲为例,截至今年6月的一年间,非洲太阳能电池板进口同比增长60%。过往以煤炭发电为主的南非位居榜首,尼日利亚则以1.7吉瓦的太阳能发电量超越埃及升至第二位(这一规模可满足约180万户欧洲家庭的用电需求)。又比如阿尔及利亚的太阳能板进口量增长了33倍,赞比亚增长了8倍,博茨瓦纳增长了7倍。
反观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导致全球变暖的化石燃料发电。比如美国,今年上半年的煤炭发电量增长了17%之多;欧盟的煤炭发电量则增加了14%。
鉴于中国全方位的领先优势,可以想象当那些也想过上好日子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采用中国的新能源设备,来满足自己的电力供给时,中国产品、标准、文化将让这些国家如何依赖国家,就像当年西方国家类似的输出一样。
在这个赛道上,印度是唯一有可能对中国产生些许威胁的国家。今天印度的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量是其电力需求的三倍多,其煤炭和天然气使用量分别下降了3.1%和34%。背后则是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印度,对电力的巨大需求。
为此,印度对电力相关领域的投入同样非常重视。比如上任之时,莫迪就定下了让印度铁路100%电气化的宏愿。最新公布的数据,是印度的电气化铁路率已经达到了99%(中国则是72%)。此前莫迪还宣称已经完全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并计划通过海底电缆向中东出口电力。虽然这些数字和宏愿,深究下来都有自立标准、提振士气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跟中国有很深的地缘政治冲突,中国经验中的一点印度肯定是认同的——如果完全走西方的工业化之路,依靠石油来改变一切,印度将永远被人扼住喉咙,哪怕他们离波斯湾是如此的近。
至于说印度能否在摆脱石油美元、共同推进新能源革命这件事上,与中国结成某种形式的同盟,其实并不重要。毕竟这个世界最多只能存在两个超级大国,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印度看起来也无法取代美国。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