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夏朝!夏都地望在甘肃天水的十三条证据


甘肃天水,凭借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与地理位置,西可通达西域,南能进入川蜀,东沿渭水可抵关中,顺汉江而下则可进入中原,北溯祖历河、黄河则可抵达河套地区。在我国上古时期华夏民族沿河道迁徙与扩张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天水还是考古学上源于西亚、中亚的青铜文明与东亚玉礼文化的交汇地!通过研究发现,几代考古人苦苦寻找的夏朝地望,或在甘肃天水!以下提出十三条相关证据及看法,以引起学界重视!

关于华夏文明发源地“昆仑山”地望

从目前所掌握的我国丰富的民族文献和口传资料来看,不仅汉族,而且西南地区的藏族、羌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白族、景颇族、普米族等至少二十个民族,都流传着“祖出昆仑”的传说。被誉为“万山之祖”、“万神之源”的昆仑山,无疑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淮南子·地形》载: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太帝即伏羲,意即昆仑山乃人文始祖伏羲之居,而甘肃天水一直被认为是伏羲故里。

有考古学者考证,天水市秦安大地湾文化四期(马家窑文化早期石岭下阶段)的先民明显有突然迁居高地的迹象,被认为与伏羲、女娲躲避洪水的传说有关。而伏羲、女娲的出生地“成纪”地望,也位于今甘肃天水一带。

追溯“天水”之名起源,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陇西郡始置天水郡,郡治今定西市通渭平襄镇,“天水”之名始现!“天水”之名源于“天河注水”的传说,也与“女娲补天”传说不谋而合。

又《海内十洲记·昆仑》:

“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

结合今通渭地形地貌,今通渭鹿鹿山、华家岭、蟾姆山三高岭梁脉相连,极符合昆仑三角特征!正北“阆风巅”古称华丘,《淮南子》称“凉风之山”,或是今以“风雪”著称的通渭华家岭;正西“玄圃堂”古称舂山,《淮南子》谓“悬圃”,疑为今通渭㜬姆山,“㜬姆”乃“舂”字音转之名;正东“昆仑宫”,《淮南子》谓“太帝之居”,就是今称“通渭后花园”的鹿鹿山!

昆仑“山三角”示意图

注意:古人在提及昆仑时,通常存在两种理解:一者为广义的昆仑,不仅包括昆仑山,还包括阆风巅(华丘)及玄圃(舂山);一者为狭义的昆仑,单指昆仑山。

而且《穆天子传》中所谓“河首襄山”,疑在今通渭县驻地平襄镇,也合于“河出昆仑”之说!

所有这些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无疑证明:古昆仑山地望,一定在天水市古成纪地域,疑在“天水”始名地——今甘肃通渭。

关于尧、舜、禹之都“冀”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尧、舜、禹即位皆“居冀“,夏启初即位于夏邑,后也归于冀都。

《尚书》、《归藏》也载:“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天水市甘谷县古称“冀县”。早在西周春秋之前就已称“冀”!《史记·秦本纪》载: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秦国历史上首次创造性地将“邽”与“冀”两地设为县(或鄙)进行管辖,可能对不断崛起的秦人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天水甘谷县有古地名“三都谷”,《水经注》称“三府谷”,北宋有宋军与青塘吐蕃军惨烈的“三都谷之战”,亦见“三都谷”之重要,疑是尧舜禹“居冀”之地,待详考。

关于“大禹出西羌”

古文献多载“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也载“禹兴于西羌”。西羌范围大致涵盖今青海东部、甘肃大部、四川西北部一带,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重要族群,但其活动区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今甘肃天水古代也是西羌重要活动地域,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天水“冀县”为“伏羌”,有征服羌人之意,民国十八年(1929年)才改伏羌县为甘谷县。

关于商都“亳”

《史记.秦本纪》载:

“宁公二年(前714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

这里“荡社”学者多释为“汤社”,意为商祖成汤宗庙所在地。当然这里“亳”也一定是商人之故都。从商人先祖帝喾“居亳”开始,早商时期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小庚、小甲、雍己、太戊几代商王皆“居亳”!

按当时秦的势力范围,还在“汧渭之会”的今宝鸡雍城以西,其势力范围不可能越过咸阳以东地区。更不会到达当时的东周都城洛阳以东的河南郑州、安徽省亳州等地,《史记》此处所载“亳”地望只能在今天水一带!疑在今天水市武山县。

关于“禹奠朱圉”

天水市甘谷县西南三十里有山名曰朱圉山,为我国亘古之名山,无论春秋《尚书·禹贡》,还是《汉书·地理志》,北魏《水经注》,乃至北宋《太平寰宇记》与《明一统志》,历代有记,而且全国久此一山名曰朱圉山,独一无二!

甘谷朱圉山

岩上原有“禹奠朱圉”摩崖,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定天公路时毁去,2006年11月重镌“禹奠朱圉”。“圉”同“圄”,甲骨文有“拘禁罪人”之意,造字本义或与“殛鲧”有关。《书·舜典》记载,舜“殛鲧于羽山”;《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尧时“洪水滔滔,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禹贡》曾注“羽山之谷,雉县五色,山因以羽名”,羽山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如丹霞地貌,因山色如羽故名,“圉”假借“羽”,所以朱圉山就是古羽山,“殛鲧”之后又名朱圉山!而古文字学者认为“冀”、“翼”同源,“冀”之地或在“羽山”之北故名!

朱圉山砂砾岩构成

关于夏末帝癸(夏桀)伐“岷山”

今本《竹书纪年》载:

“(帝癸)十三年,迁于河南。初作辇。

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癸命扁伐岷山,岷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妹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

因此前夏都被错误认定在晋南豫西一带,此“岷山”学界无法判定其地望,甚至有人把“岷”字分解为“山民”以解决岷山出现在中原一带的矛盾。此岷山或在天水市武山县南约90公里的定西市岷县(古称岷州)申都乡

岷山、河南、河北位置图

夏都原在今天水市武山县渭河(夏代称河)之北,因发生地震,夏桀迁往河南(今天水市武山县渭河之南),近于岷山,故伐。

关于“穷石”

穷石,相传是“后羿代夏”时所居之地,《左传》载: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

《说文解字》:“穷,极也,尽也。”所以“穷石”意为极大之石头。今甘谷清溪河流域有大石头地名,但此地无一块大石头发现,疑古代某一时期“案古图书”命名地名时错移了方位,今武山水帘洞风景区地貌极符合“穷石”特征!

武山水帘洞“穷石”

今“大石头”与古“穷石”方位图

又屈原《离骚》云: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此处“洧盘”正合于今武山乡村地名榆盘镇,“穷石”在水帘洞风景区,两地相距不远,文献与乡村地名可以互证!

近日武山水帘洞景区更名,从长远来看,“穷石”之名也许更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关于《秦公簋》铭文“鼏宅禹迹”

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秦岭镇的“秦公簋”,铭文有“鼏宅禹迹”、“保业厥秦”、“虩事蛮夏”之句。是有关禹、夏的最有力的考古证据之一!今天水市秦岭镇,疑是“秦”始名地。

秦公篮

秦公簋铭文“鼎宅禹迹”

关于“大禹治水”

今甘肃省天水市三阳川有“导流山”地名。每年都有传统的祭祀大禹遗俗,相传大禹率众在此劈山凿石,引水东流。而渭河在此一带当地祖祖辈辈称其为禹河。

天水导流山

《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

积:甲骨文本义是堆积谷物成凸起状,也称麦垛,象麦垛一样的石山就称积石山。积石山或为今天水市5A景区麦积山。

天水麦积山

称奇的是自麦积山沿河道向南,竟出现“龙门”、“南华山”自古遗留下来的乡村地名!

按其方位推测,《禹贡》初文应是:“导河积石,至于华阳,南至于龙门”。

麦积山、南华山、龙门位置图

疑传世文献《禹贡》因黄河流经今山西龙门和陕西华山之北在传承过程中被附会篡改!

关于“涂山之会”

自天水市麦积区龙门沿年河一直向南,有一乡村地名涂家山,在陇南两当县域(历史上涂山亦名当涂山)!这里或是真正的大禹“涂山之会”之“涂山”。其南有河名曰徐阳河,因在涂家山之南故名,“徐”、“涂”二字同源。附近有“庙山上”、庙山后梁、庙窠等诸多乡村地名,疑此地在古代有一段时期可能是祭祀大禹之庙宇。此一带或为“夏邑”地望!

两当县涂家山位置图

注意夏都和夏邑不是同一地方,夏邑是大禹治水时与涂山氏女娇相遇且生启之地,夏都则是历代夏朝帝王所居之地,当在尧舜禹之居“冀”或附近。

关于夏朝疆域

《山海经》称:

“禹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七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上古时期远距离丈量数脚步,1里=100步,1步约为0.7米。亿、万最初是十进制。故:

东西距离:233571步≈163.5公里

南北距离:237575步≈166.3公里

这才是符合实际的大禹时代东西疆域的实际距离!大禹时代还没有“家马”、“服牛”等交通工具,全凭步行和简单的漂流筏,还处于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其活动范围不会太大。也就是说,大禹治水足迹只局限在今甘肃天水、陇南一带,活动范围绝不会远到山西龙门、浙江会稽、山东泰山、河南禹会等地……

关于夏朝表现的考古学文化

大禹时期在考古学上表现为齐家文化早期。按《太平御览》记载:

“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壁(土、木、水、火、金五大行星连成一线)。”

科学家据此天文推算,大禹在位年代锁定在公元前1953年2月前后!

无论是黄帝、颛顼,还是尧、舜、禹,以至于夏朝、早商,其历史传承都是一脉相承!在考古学上均体现为同一种文化特征,因上古时期古人的行动能力有限,各个族群的居邑相距不会太远,绝不可能出现尧都归属一种考古学文化,而舜都、禹都和夏都却远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另一个地方、归属于另一种考古学文化的情形。

而且传世文献所谓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等族群,与华夏族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也无出其二!从根源上讲也属于华夏族群,只是地理位置处于从黄帝时期建立的华夏统治中心“冀州”的周边地区,他们的名字也显示其地理方位和族群特点,如东夷善射,甲骨文“夷”为弓箭之形;西戎使用武器“戈”;南蛮人喜欢“操蛇”;北狄(翟)或为头上用鸟羽为饰物等。其考古学文化所属,早期属于马家窑文化,而后则逐渐融入了齐家文化!

所以初称“秦夷”的秦人,作为东夷的一支,在夏、商、周时期自始至终一直生活在今甘肃天水、陇南一带,跟今山东省没有一点关系!试想一下,那些世世代代扎根于山东的秦人,竟被周人硬生生地迫使他们踏上长达1300多公里的徒步迁徙之路,直指遥远的今甘肃天水之地。在那地广人稀、洪荒未辟的上古时代,如此漫长的旅途中,难道偌大的天地间,秦人就寻不出一方足以安身立命的乐土吗?又难道,一众秦人,拖儿挈女,携老扶幼,心底真的就毫无怨言,甘愿被周人“遣送”至那遥远的甘肃天水吗?用“脚趾头”想想,这不可能!

因此,主流学界盛传的秦人在商末周初从山东迁入甘肃天水的说法可以重新考虑了!

按考古学者韩建业的观点,齐家文化分三期,齐家文化一期正好在今天水市区、甘谷、武山和定西市通渭等地。而二、三期尽管影响及范围不断扩大,但其政治文化中心还在甘肃天水、陇南这一带,而齐家坪遗址只是齐家文化的最早发现地而已,疑是西王母之国

韩建业齐家文化早、中、晚三期示意图

关于“九夷”

九夷、九侯在历史文献中屡现,这里“九夷”中的“九”非数字九,而是上古历史传说中的“九尾狐”之“九”,是一种尾巴奇特外形似狐的动物。正如以“犬”为图腾的方国名为“犬夷”一样,以动物“九”(即九尾狐图腾)为象征的方国,则被称作“九夷”。

三星堆出土九尾狐青铜像

但《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看来早在汉朝已错把动物“九”认为是数字九,后人承之,今人随之!

商末帝辛时“九侯”与周文王、邘(鄂)侯被同封为“三公”,显然,九侯乃一方国首领之称,而非九个方国首领。

“九夷”在商代殷墟甲骨文称“九方”(学界错释为“人方”、“尸方”、夷方等!),并有大量“征九方”卜辞出土。与传世文献“九侯”可以互证,如《史记.殷本纪》载: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通过几代历史学者深入研究并排出帝辛“十祀征九方”日谱,基本确定途径嘉、商、毫、危、攸、温、永、舊、淮等地。

而其中九方邑“舊”疑是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

仇池山:历史上又名仇夷山、九夷山、瞿堆、百顷等名。“瞿堆”之“瞿”也正好合于殷墟甲骨文中的九方邑“舊”!《竹书纪年》也载:“(夏桀)三十年,瞿山崩”,疑在夏末时此地发生地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详述其地形:

“峭壁高耸,形如覆壶,高二十里,道路曲折……山顶有百顷平田,产盐,故名,且水源丰富。”

仇池山由西汉水、洛峪河两河夹持形成,三面环水,四周峭壁难攀,而山顶却平缓,有田百顷、有泉、可煮土成盐,完全可以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与世隔绝、吃穿不愁的独立王国。历史上杨氏联氐族在此建仇池国达三百年之久。

仇池山

从现有甲骨文“征九方”材料中,下面是笔者基本确定其地望的方国或地名。其中:

“永”地或在今礼县永坪镇。

“九方”、“永”方位图

“温”地在今天水市武山温泉镇。

“永”、“温”两地步行距离56.6公里

注意:温泉因其稳定的地理特征,自古以来其名称不因年代久远、历史变迁等因素而改变,因此可以成为研究甲骨文商代地理与方国的重要“参照地标”!

“商、亳”两地疑在今天水市武山县渭河之北榆盘镇一带,古冀州核心地域。

“危”地在武山县渭河之南今鸳鸯镇一带。是《尚书•舜典》所载“窜三苗于三危”的“三危”之地;是《穆天子传》有“采石之山”的“重氏”之地;也是《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的“三危”之地!

商、亳、危、攸大体方位

此外,“帝辛十祀征九方”途经的“㳚(氵+成)、索、淮、香、林、嘉”等地理及方国。可以分别对应今西汉水流域的成县、索池、西淮坝、香山、龙林、嘉陵等乡村地名!

香、舊、索、林等地


成、淮、嘉、繁(羗)等地

在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各方国“获羌”、“杀羌”、“俘羌”并作为商王“人牲”的记载,而羌人自古就活动在甘肃、青海及四川北部一带,而这些经常与羌人有军事行动的方国也必在这一带,在行动还靠步行,交通还极为不便的商代,绝不会远至今山东、安徽北部、淮水以南或江汉地区。因此,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商代众多地理及方国地望,学者们应当将目光投向今甘肃天水、陇南及周边地区!

再一次向学界呼吁:寻找夏朝,把夏都确定在晋南豫西一带,山重水复疑无路,把夏都确定在古称“冀”的今天水市甘谷、武山一带,柳暗花明又一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标签:历史   天水   夏朝   甘肃   证据   大禹   天水市   武山   通渭   陇南   昆仑山   地名   渭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