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秦简照古今,顶尖智囊里耶论道绝在哪?全是妙招!

酉水之畔,里耶古城的青砖黛瓦间,藏着一段被秦简唤醒的千年记忆。

里耶(秦简)博物馆(无人机照片)。胡承鼎 摄

10月28日,第四届湘西州旅游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在此落子,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里耶古城遗址提质开放仪式暨专题研讨会启幕,文博、考古、文旅、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龙山,以“简述古今,文旅共兴”为题,为里耶秦简的保护、研究与创新利用破题,也为湘西文旅产业的升级注入历史厚度与科技活力。

这些沉睡两千年的秦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西南边疆“迁陵县”的行政档案,更是解码秦代治理、边疆融合的“活化石”。当专家们的视角从考古现场延伸至数字云端,从文物保护触及文旅体验,一幅“以简为核、古今交融”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秦简解码:

重构战国秦汉的历史拼图

里耶秦简的价值,始于它对历史空白的填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高成林提出,要破译“迁陵”密码,重构湘西历史图景。他说,简牍中反复出现的“迁陵”地名,是打开湖南早期历史的“金钥匙”。循着这一线索,考古工作跳出单一城址发掘的局限,转向系统性区域调查,不仅确认了以“迁陵”为代表的县级行政格局在历史中的超强稳定性,更发现了一批失载于《汉书》、仅见于秦简的古城,揭示出西汉中晚期西南边疆一次重大的区划调整。而行政中心与军事要塞的功能差异对比,更让战国秦汉时期湖南的历史图景从模糊走向清晰。

研讨会会场。张谨 摄

这份历史拼图,在里耶盆地找到了更完整的注脚。

原湘西州文物局副局长、副研究馆员、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特聘专家龙京沙指出,里耶盆地照亮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与融合。里耶盆地是研究古代中国边疆治理与文化融合的“考古枢纽”,此地作为“西南边陲重镇”,从史前到汉代的人类活动序列清晰可辨,三座古城及墓群构成的核心聚落体系,见证了战国筑城、秦设迁陵县、汉代延续的中央王朝经营史。尤其是秦简中记载的精密管理细节,与墓葬中楚、秦、汉文化及土著、巴、蜀、越文化的交融痕迹,共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实证,原来两千多年前,西南边疆已与中原文明深度联结。

从书斋到公众:

秦简的活态传播之路

当历史密码被层层破译,如何让秦简走出学术深闺,成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说,要活化千年秦简从学术深闺到公众视野。里耶秦简从出土到研究,再到文化传播的二十余年历程,见证了这批珍贵文献的完整生命轨迹。对秦简最初的释读确认了“迁陵”历史坐标,更重构了秦代地方行政图景。秦简通过国内外展览、数字化保护和创新演绎,实现了从学术资源到公共文化资源的转化。国家博物馆“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让观众触摸秦代县治日常,舞台剧《博物馆奇妙夜》让历史场景生动再现,红外扫描技术与智慧博物馆建设更让秦简“活”在数字空间,为湘西文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源泉。

让秦简“触手可及”,离不开对文物本身的科学守护。

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说,要用科技守护简牍,让文明信使触手可及。他将简牍称为“文明的鲜活信使”,而保护简牍的过程,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出土时的饱水保存、实验室里的脱色脱水、库房中的恒温恒湿,每一步都需精密测算。正是这样的科学处理,让里耶数万枚秦简得以完整留存,使“迁陵”县的粮食管理、官员考核、案件审理等日常细节鲜活如初。在专业保护与创新展示下,简牍正从学者的书斋走入公众的视野,让人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真实的肌理。

科技赋能:

给秦简装上“智慧大脑”

在数字时代,科技正为秦简的价值释放打开新空间。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能计算机与知识工程实验室主任黄俊提出,要用AI赋能构建里耶秦简智慧大脑。AI技术能为里耶秦简的海量信息进行智能挖掘与系统整理,通过对简牍基础信息、释文内容、关联关系的智能挖掘,海量碎片化信息被整理成结构化知识库;再以知识图谱为纽带,将简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要素串联成网,既方便研究者探索多维关联,也让观众可以通过可视化叙事直观读懂秦代历史脉络。千年秦简在现代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实现从学术研究到公共传播的全面价值提升。

焕新开放的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张谨 摄

视果科技文旅事业部总经理张博则建议,要用科技激活秦简基因,打造湘西“数字金矿”。他打比方说,可以用VR全感剧场还原秦代历史场景,让游客“亲临”秦代吏治与生活现场;借AI互动讲解,为不同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秦简解读。这种沉浸式体验,既突破了传统文物展示的局限,也契合年轻群体对社交化、场景化消费的需求,将里耶秦简转化为可运营的数字资产,为里耶古城打造文旅新地标提供了技术路径。

博物馆革新:

从“陈列馆”到“知识生产空间”

当秦简有了科技加持,承载其展示与传播功能的博物馆也需要转型。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文物保护管理处副处长彭蛟说,博物馆应加快转型,从陈列精品转变为生产知识。现代博物馆应跳出“精品陈列”的传统定位,转向“知识生产空间”,策展人不再是文物的“搬运工”,而要成为知识的整合者与传播者,通过互动装置、情景模拟等手段,将专业学术内容转化为公众能理解、愿参与的认知体验。无论是历史陈列还是艺术展示,都需注重互动体验,让静态知识在动态参与中“活”起来。文化才能真正融入公众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首都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彭艺则提出要加强深耕与联动,打造里耶秦简超级IP。他说,里耶秦简博物馆的核心优势在于馆藏秦简的唯一性与完整性,未来需“向内深耕”与“对外联动”并举。对内强化科研支撑,构建学术高地,并推动学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产品;对外加强行业合作,创新展览模式,推动博物馆与古城遗址一体化发展,用统一IP形象和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最终让博物馆成为集学术研究、教育传播、文化体验、文旅服务于一体的平台,为湘西文旅注入持续的内容活力与品牌影响力。

秦简为核:

湘西文旅的新未来

从考古现场的“迁陵”密码,到数字空间的“智慧大脑”;从书斋里的学术研究,到古城中的沉浸体验,里耶秦简正探索从“历史文物”到“文旅动能”的蜕变。

正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特聘专家张春龙所言,秦简实证可以赋能湘西文旅融合。通过对数千枚里耶秦简的精细释读,人们从立法、基层管理、经济运行到司法实践等方面,系统性地复原了秦代迁陵县的社会运作全景。秦朝已建立起涵盖人口统计、物资调配、官员考核、案件审理的精密治理体系,如严格的粮食管理、专职医生配置乃至对酒类的管控,生动展现了大一统国家在基层的实践面貌。这些一手史料不仅是珍贵的学术发现,更是里耶文旅开发的独特资源,为湘西打造“可触摸的秦史博物馆”奠定坚实内容基础。

里耶古城遗址(无人机照片)。张谨 摄

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原部长彭官章则说,要推动秦简从静态陈列走向活态体验。里耶秦简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鲜活载体,其保护利用需统筹学术研究、数字化技术与文旅融合。当前应加快秦简全息数字化采集,建立三维档案库,破解释读瓶颈,以科技手段激活秦简价值。整合里耶古城、酉水画廊、土家民俗等资源,构建“秦简+非遗”主题线路,推动里耶从“静态展示”转向“活态传承”。

当千年秦简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当历史底蕴与文旅创新深度融合,里耶古城不再只是一座遗址,湘西也不再只是一片山水,这里正成为触摸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重要坐标,也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着“从历史中找答案,在创新中谋未来”的湘西样本。

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均注明来源;若来源不详(无法查证版权或未注明出处的)将标明: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来源|“湘西文旅周刊”微信公众号

编辑|蒋 慧

审核|初审 蒋 慧 复审 周 娇 终审 张 军

美丽乡村•我的村:农旅融合趟出乡村振兴“明星”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智囊   妙招   古今   视点   湘西   博物馆   古城   简牍   秦代   边疆   科技   陵县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