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焦虑,正在掏空年轻人的钱包

又一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提醒着我们立秋的到来。可随之而来的并非酷暑的结束,伏天未出,“秋老虎”来势汹汹,把最后的热浪带到我们身边。

所以放眼街头,还是能看到全是 “防晒衣 + 运动裤” 的电动车流,雨天还得加双洞洞鞋, 主打一个“实用为王”。

可当这份 “实用” 从通勤蔓延到下班、度假:逛夜市戴防晒面罩,连野餐都要撑着遮阳伞涂三层防晒,阴天还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我们不仅想问:如此防晒是不是太过了?

坦白讲,现在的情况是有点复杂。

太阳的火辣程度和天气的疯狂程度,我们还能怪到“全球变暖”的头上。但这大街小巷的“养蜂人”现象,就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只能说是大家的精神状态都越发美丽,都幻想自己成为吸血鬼爱德华家族的一员,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见不得一点光。

不开玩笑,雨涵就是很典型的“超绝防晒达人”,她出门永远是全副武装,胜过乔装打扮偷偷谈地下情的爱豆。

装备齐全的她不允许任何一处皮肤接触到阳光,三米开外那个cos科幻场景里中世纪修女的人影就是她。因为她日常皮肤就是一套自带太阳帽和镜片的涤纶防晒长袍,从头裹到脚,不给阳光一丝贴近皮肤的机会,别说阳光了,蚊子都没办法下嘴。如此防晒的她,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一套又一套,变戏法一样从长袍里面变出防晒面罩,防晒手套。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上的防晒装备愈发严重内卷。

衣柜里的防晒衣从基础款卷到 “冰丝款”“凉皮款”“机能风款”,价格从 39 元飙升至四位数,千元防晒衣居然也有它的春天。更别说 “防晒内衣”“防晒袜子” 这类防晒细分单品,开始活跃进消费者视线。小红书里的防晒话题热度高居不下,室内还要补涂五次防晒的大有人在。

通勤防晒尚且合理,但“无孔不入”的防晒措施就看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众所周知,室内紫外线强度仅为室外的1/10,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很多人全副武装逛街、在办公室里裹得严严实实,房间里都不肯摘下防晒帽……

不嫌累的当代人把防晒二字腌入骨子里,“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防晒措施”这句话又让一些消费者为其买单。雨涵和朋友进山里度假休息,行李箱里还要塞 5 件不同款式的防晒衣,说是 怕不同场景晒黑,全程捂得像 “移动遮阳伞”。

每到七八月,美妆博主们会在大晴天激情开测各路防晒霜的防晒效果。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胶带把皮肤隔成棋格,在不同的格子间涂上不同品牌的防晒霜,直观对照测评。结果发现,防晒效果最好的其实是胶带,也就是实打实的硬防晒。

于是,被防晒焦虑所驱动的消费者,纷纷转向了以防晒衣为主的硬防晒。商家们在商品介绍页纷纷加上各类指标,UPF 数值看得人眼花缭乱,有些显示 UPF50+,有些则显示为 UPF100+、UPF300+。购买者索性想着直接拿下效果最好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而事实上,按照GB/T 18830—2009规定,UPF值的规范标注为 UPF40+和 UPF50+两个级别。UPF50+就是国家标准最高等级了,所以有些商家宣传的UPF100+、UPF200+,存在编造规范概念、过度营销的嫌疑。

而且专家解释,UPF50+已经能够阻挡98%以上的紫外线,对于日常防晒来说已经足够。更高的UPF值,如100+、200+乃至更高,虽然理论上可以提供更细微的额外保护,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差异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意义不大。

虚标UPF值、模糊“防晒紫外线”概念、使用劣质涂层防晒、不透气还闷热、伪黑科技“纳米防晒”炒作、网红品牌溢价严重......这些乱象也都在背刺消费者。许多店铺虽声称“防晒性能达标”,却并未展示防晒衣的UPF值检测报告,取而代之的是紫外线检测卡在防晒衣下的演示图片。有的就算有报告,但经不起细看。这种看似“靠谱”却漏洞百出的报告就这样在“防晒狂潮”下面浑水摸鱼。

比起被坑,“全副武装”后起反作用才是最让人抓狂的。有网友发现:“全身捂得很严实了,为什么脸还是变黑?”

简单来说,美白的拦路虎除了晒,还有热。人的皮肤变黑,其实是体内黑色素在作祟。人的皮肤颜色不仅依赖于黑色素的产生和黑色素的含量多少,黑色素细胞的数量、树突程度、相关酶的活性和黑素体的转移也都会影响色素沉着,从而影响皮肤颜色。国外有研究表明,热处理之后身体生成黑色素的能力增加了,皮肤更黑了。

其实,紫外线是把双刃剑,不防的确有晒伤的可能,但防得过度也不是什么好事。夏天是痱子、皮炎、湿疹高发的季节,如果出汗后长时间闷在衣服里,会容易引起皮肤病的发生,长期穿戴不透气的防晒装备,导致湿疹、毛囊炎患病的概率提高。

捂太严实看似隔绝紫外线,隔绝一切晒黑的场景,但其实也把维生素D拒之门外。这种营养素是骨骼健康的 “守护神”,而仅靠食物摄入远远不够,人体约 80% 的维生素 D 依赖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

也就是说,缺维生素D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的数据触目惊心:我国 18 岁以上成人维生素 D 缺乏率已达 21.4%,儿童青少年为 18.6%。四川成都一位 48 岁女性的遭遇堪称典型,带着“过度防晒”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她常年不穿短袖、严格使用防晒产品,体内维生素 D 含量仅 7.8ng/ml(正常参考值 20—50ng/ml),最终因严重骨质疏松,在睡觉时翻身就引发了骨折。这样的案例绝非个例,长期极端防晒人群中,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正在显著攀升。

过度防晒,不好。

晒不到太阳,“见不得光”容易emo容易忧郁,容易感时伤秋。而为什么大家一直在追求“白”呢?那是因为在 “冷白皮神话” 主导的审美体系里,“晒黑” 早已被悄然贴上 “颜值降级” 的标签。

打开社交平台,滤镜加持下的冷白皮博主们占据主流视野,“一白遮百丑” 的传统观念被算法不断放大,让人们下意识地将肤色与颜值、甚至个人价值挂钩。

但只要跳出这套单一审美,就会发现所谓 “一黑毁所有” 不过是商家精心编织的焦虑陷阱。

户外博主晒出的冲浪照里,古铜色皮肤在阳光下泛着健康光泽;马拉松选手冲过终点时,汗水浸透的小麦色肌肤透着蓬勃的生命力。这些真实的美告诉我们,肤色本无优劣,是资本通过广告、网红测评不断强化 “白即正义”,才让人们对晒黑产生莫名恐惧。毕竟,只有让你害怕变黑,你才会心甘情愿为层出不穷的防晒产品买单。

更值得玩味的是,高价防晒衣的热销早已超越了功能需求,演变成一场隐秘的社交游戏。

当千元防晒衣被贴上 “航天级科技”“明星同款” 的标签,它就不再是一件衣服,而是 “精致中产” 的身份名片。有人晒出购物记录时特意露出价格标签品牌logo,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将防晒装备转化为社交资本,用消费能力划分圈层。这一点跟用名牌包彰显地位并无太大差异,无非是用高价防晒衣这一“新货币”证明自己活得有多“讲究”。

而商家恰恰精准接住了这份层层叠加的焦虑,用一套成熟的 “焦虑工业化” 流程收割市场。

先用医学术语放大紫外线的危害,再用网红案例制造 “晒黑即失败” 的恐慌,接着推出强大迭代的产品矩阵,最后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完成闭环。

焦虑就这样带来了涨势迅猛的生意,艾瑞数智的《2024年中国防晒衣行业标准白皮书》中披露,防晒衣目前以超50%的市场占比成为防晒服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2026年中国的防晒衣市场将达到554亿的水平,整个防晒服配市场规模将达到958亿元。

《2024年中国防晒衣行业标准白皮书》

当防晒从个人选择变成全民焦虑,当皮肤颜色成为社交货币,我们或许该反思:这场被资本裹挟的 “强力美白战争”,到底偷走了多少人享受阳光的权利?

我们不反对防晒,反对的是那种把 “不晒黑” 奉为最高准则的偏执,是让防晒装备变成隔绝生活温度的 “盔甲”,是在 “白即正义” 的单一审美里的自我绑架。阳光从来不是敌人,因为生活的热烈,本就该带着阳光的温度。

文字/肖邦

新媒体编辑/cici

图片/pexels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时尚   防晒   焦虑   钱包   年轻人   皮肤   紫外线   黑色素   晒黑   维生素   阳光   消费者   装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