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邀14岁小姑娘参加开国大典,对方拒绝,主席:我得见见她

1949年的中国,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开国大典的请柬,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荣耀。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份从北京寄往安徽的邀请,却被一位年仅14岁的小姑娘拒绝了。

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他不但没有责怪,反而笑着说:“我得见见她。”

这是怎样的一位女孩?又为何能吸引毛主席的关注?

渔家少女

1935年,安徽无为的马家坝村,一个女婴降生了。

她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父母没来得及给她起名,乡亲们便顺口叫她“马三姐”。

这个名字简单到甚至有些草率,可在当时,谁也不会奇怪,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

与许多渔家子女一样,她的童年从来没有过温柔的光景。

父亲靠着捕鱼养家,母亲则在岸边收拾渔网、照看孩子,家里一共八个兄妹,饭锅里常常是清汤寡水。

大人们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却又无力地叹息,真养不活啊。

她六七岁的时候,常常跟着父亲下江,江风呼呼刮过,吹得她眼泪直流,但她从不喊苦。

可即便这样懂事的孩子,在那个年代也难逃命运的捉弄。

十二岁那年,家里遭了大祸。

父亲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壮丁,母亲东奔西走打听消息,最后才知道,要赎回父亲,必须交出三担大米。

三担大米,对于一个穷苦渔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全家人东拼西凑,还是远远不够,母亲咬着牙,忍痛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马三姐卖去当童养媳。

那一夜,母亲抱着她哭得泣不成声,小姑娘不懂大人世界,只是被一双陌生的手硬生生带走。

从此,她的童年戛然而止。

进入地主家门的那一刻,没有新的生活,只有无尽的屈辱和劳苦。

童养媳的身份,比家里的仆人还要低微。

天不亮,她就得起身,踩着凳子给全家老小烧水做饭。

因为个子矮小,够不着灶台,常常一头栽下来。

可婆婆非但没有心疼,反而骂她笨手笨脚,逼着她强忍着疼痛继续烧火。

吃饭时,她只能捡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甚至连一碗完整的饭都少有。

若是有哪顿吃得慢了些,或者不小心打翻了一碗汤,就会迎来一顿皮鞭或巴掌。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的折磨,年纪轻轻的她,背已经被压弯,双手布满了裂口。

可她从未在众人面前哭喊,她的倔强就像长江边顽强生长的野草,任凭风雨摧折,依然死死扎在泥土里。

一次,婆婆误会她偷吃厨房里的一块干饼,气急败坏地揪住她的头发,狠狠抽打

她终于再也忍受不下去,趁着出去捡柴的机会,她跌跌撞撞地逃出了地主家。

她不敢回娘家,怕连累父母,只能在村口附近四处流浪,靠乞讨和帮人打杂维持生计。

直到1948年,解放军南下,安徽无为县迎来了久违的解放。

乡亲们分得了土地,家家户户第一次能堂堂正正地吃饱饭。

马三姐回到了父母身边,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

看着解放军帮村民修路、挑米、分田地,她心里燃起了难以言说的感激,而这份感激最终会发酵,发酵成一份意想不到的英勇。

最小舵手

1949年的长江边,国民党在江南沿岸布下重兵,妄图凭借这条天堑阻挡百万雄师南下。

江北一侧,解放军的战士们已经整装待发,誓要突破这一道铁血防线,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对于出生在江边的渔家女儿马三姐来说,这一场战役并不是遥远的军旅故事,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

她亲眼看见解放军在江边搭建渡口,打捞木船,修整器材。

那些年轻的士兵大多来自北方,对水性不熟,连划桨都显得生涩。

十四岁的她心里突然燃起了一股火,她想为这些解放军做点什么。

动员大会那天,锣鼓声在人群中震耳欲聋,乡亲们纷纷举手响应,把家里的船只贡献出来。

马三姐挤在人群中,眼神炯炯,生怕被人落下。

她扯了扯父亲的衣袖,小声而坚定地说:“爹,把咱家的船也给解放军用吧,我也要去撑船。”

父亲愣了片刻,眼中闪过犹豫,母亲更是吓得一把拉住她,连连摇头:

“你还只是个孩子,哪能去打仗?”

可马三姐却倔强地直起身子:“娘,不打过长江,咱们哪能有好日子?我要去!”

话音未落,她便像小鸟般冲出了人群,解放军的同志本来不答应,一个稚气未脱的姑娘,怎么能承受枪林弹雨?

可就在出发的前夜,她悄悄躲开了家人和战士们的劝阻,趁人不备,猛地撑着竹篙跳上了一条渔船。

木船随着江水轻轻一荡,她已稳稳坐在了舵位上。

“我会划水,我不怕死!”她喊得声音沙哑,却带着倔强的锋芒。

战士们面面相觑,最后也只得点头应允。

4月20日夜,江面漆黑,只有点点火光在远处若隐若现。

数万条小渔船,悄无声息地向江心驶去。马三姐紧紧攥着船舵,一手掌舵,一手划桨,船身在波浪中摇晃得厉害。

冷风吹得她牙齿打颤,可眼神却死死盯着对岸。

忽然间,南岸轰然亮起一片火光,国民党的炮火仿佛骤雨般倾泻下来,江面上立刻翻滚起无数浪头。

一艘艘船在爆炸声中剧烈摇晃,有的甚至瞬间被击中,木板炸裂,溅起巨大的水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清脆的少女声音划破夜色:

“不能停!拼命往前冲,不然全完了!”

战士们一愣,转头看去,只见掌舵的小姑娘双眼明亮,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却没有丝毫退缩。

炮火越来越密集,火光将夜空映得通红。

就在快要靠近江心时,一发子弹呼啸而来,击中了她的右臂。

剧痛瞬间袭遍全身,鲜血顺着衣袖汩汩涌出,旁边的战士心疼得喊:

“小妹妹,快放下桨,休息一下!”

可她只是咬紧牙关,迅速撕下衣角,草草把伤口缠住,却没有停下动作。

船舵在她手中依旧稳稳掌控,木船在枪林弹雨中笔直向前。

终于,第一批三十名战士成功登上了南岸。

马三姐顾不得休息,又转身驾船回到江北,那一夜,她与哥哥并肩,往返六次,硬是把三批战士和大批物资送过了江。

天亮时,硝烟尚未散尽。

她的手臂伤口早已血迹斑斑,整个人虚脱得几乎站不稳。可当解放军的首批大旗插上江南大地时,她却笑了。

那笑容,带着血污和泪水,却闪耀着一个十四岁少女最为坚定的光辉。

那一夜,她不再只是渔家女儿马三姐,而是渡江战役里最年轻的英雄舵手。

毛主席的邀请

渡江战役的胜利,很快在全国传开。

在一次又一次的报纸报道里,人们惊叹于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在枪林弹雨里掌舵六次,把战士们送上南岸的壮举。

这个名字原本只在无为县的乡亲中口口相传,可如今,却传到了远在北京的中南海。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在即,毛主席亲自提笔,在请柬上写下她的名字,邀请她赴京观礼。

这份请柬,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荣耀。

那天,邮差摇着铜铃,敲开了马家坝村的土门。

“这是毛主席亲手写的啊!”人们惊叹不已,眼神里既羡慕又激动。

可面对这份荣耀,马三姐却犹豫了。

父亲捧着请柬,眉头紧锁,他舍不得女儿远行,更担心途中不安全。

母亲更是直摇头:“她才十四岁,连县城都没去过,这么远的路,哪敢放心让她一个人走?”

少女的心里,其实早已翻腾。

那可是毛主席的邀请!她渴望去看天安门,看那个新国家的诞生。

可当她对上父母担忧的眼神时,话到嘴边终究咽了回去。

最终,她低下头,轻轻说了一句:“听爹娘的。”

就在无数人仰望天安门的时候,她只能坐在江边,看着江水奔流不息,心里默默描摹着那场盛典的模样。

毛主席得知她拒绝,并没有责怪,只是笑了笑,说:

“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气魄,不简单啊,我迟早要见见她。”

时间一晃过去两年,1951年的国庆节前夕,国内局势已逐渐安定。

毛主席再次想起了那位渡江战役的小英雄,亲自嘱咐有关部门,再次送去请柬,并且特别叮嘱:

“这次,一定要让她来,我得见见她。”

这一次,父母看着女儿渐渐长大,懂事稳重,终于点头同意。

马三姐捧着那封信,心跳得厉害。

1951年9月20日,十六岁的她随安徽代表团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到达的那一夜,怀仁堂灯火辉煌,各省代表团齐聚一堂。

马三姐紧张地随着队伍走进大殿。

抬眼望去,只见毛主席高大魁梧,神采奕奕,亲切地与大家交谈。

当主席的目光落到她身上时,她在庆幸,这一次她终于来了,看到了这位伟大的领袖。

一个渔家小姑娘,能走到这里,那一刻,她几乎不敢呼吸。

后来,毛主席笑眯眯地看着她,问道:

“你就是那个渡江的小英雄吧?叫什么名字?”

她支吾着,红着脸回答:“主席,我……我没有名字,大家都叫我三姐。”

得知这个消息,第二天,毛主席更是特意派人把她接到中南海。

午餐时,毛主席郑重地看着她,说:

“昨晚我想了一夜,你姓马,我姓毛,不如就叫马毛姐,好不好?”

她愣了愣,一个从贫苦渔家走出的姑娘,从此有了名字,而且是毛主席亲自赐下的名字。

她激动得点头如捣蒜:“好,好!我就叫马毛姐!”

这一趟北京之行,成了她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从渡江战役的小舵手,到毛主席身边的小英雄,她终于用亲身经历,完成了一个渔家少女到“国家女儿”的蜕变。

平凡岗位

1954年的初夏,十八岁的马毛姐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她写得一笔一画都格外认真,这是一份用生命作出的承诺。

从渡江那一夜起,她的命运已不再只是属于自己,而是要与党和国家紧紧相连。

三年后,她从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合肥车站区的一家麻纺厂工作。

她本可以理直气壮地从轻松的工种做起,但她却主动要求下到车间,干最苦、最累的活。

她从不以“英雄”自居。

工友们常常打趣:“你可是渡江的功臣,咋还抢着干这些脏活?”

她只是笑笑:“当年能划船过江,现在还怕这点油污吗?”一句轻描淡写,把荣耀藏在了心底。

几十年间,她换过麻纺厂、针织厂、被服厂、帽厂、东风服装厂。

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从最普通的岗位干起。

厂里最忙的时候,夜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她从不抱怨,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车间的人。

领导安排她当车间主任,她一再推辞,说自己文化浅、怕干不好,直到工友们一致拥护,她才红着脸答应下来。

可即便当了主任,她依旧穿着打着补丁的旧工作服,亲自和工人们一起搬布包、抬机器。

1990年,她正式离休。别人以为她终于可以安享清福,陪伴子孙。

可她偏偏闲不下来。

那几年,她常常推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为孩子们讲渡江的故事。

进入新世纪后,她身体渐渐不如从前,却依旧坚持做宣讲。

哪怕拄着拐杖,她也要在台上嗓音嘶哑地对台下的学生说:

“要好好读书,听党的话,将来报效祖国。”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掌声如潮。

马毛姐坐在轮椅上,被缓缓推上主席台,接受中共中央授予的“七一勋章”。

这一刻,她仿佛又回到1951年的北京,岁月把她的青丝染白,把她的背脊压弯,却带不走她眼中的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历史   小姑娘   主席   渔家   解放军   请柬   荣耀   江边   父亲   安徽   战役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