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任何年龄段的女性,如果你正在审视一段关于自己的爱情或者婚姻,不知道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我从何处了解男性?”亦或是“我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爱情中的男性?”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
女性对于男性的幻想,总是来自于浪漫化了的偶像剧、青春期的女性向漫画、以及时刻不会停歇的夸张自我脑补。
而男性对于女性的幻想,来自于游戏里“魔鬼身材”的女角色、海报上穿着暴露的模特,以及色情片的诱导。
在两性关系的成长中,女性渐渐神化了男性,而男性渐渐性化了女性。
曾看过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挑破女性幻想的本质:
“很多女生不懂两性关系就是价值交换,幻想偶像剧的情节能够发生在自己身上。”
“她们对男人最大的梦幻是:我爱上他的金山银山权势滔天,他爱上我的一无是处懵懂单纯。”
女人给“他”赋魅,给“爱”赋魅,却对自己祛魅。
如果有一天,你人到中年了,学会给男人祛魅,而将自己真正放在阳光之下,用自己的情绪温暖自己,你就赢了。
在一篇“婚姻幸福要看透的真相”的帖子中,一位网友分享:
“我结婚多年,一直沾沾自喜以为把老公调教的很好,工资全部上交,手机有我指纹,可以随时看微信和银行流水;”
“他会疼人、干一半家务、对我也大方,能提供情绪价值;”
“后来才发现,只是我比较幸运找到了对的人,因为他本身就是很好的人,和别人过日子也会是这样;”
另一位网友说:“过日子就是要双向奔赴才能长久,不要看什么网上展示出来的美好幸福的婚姻;”
“男生能把女生宠成公主的概率非常小,看多了你用自己的生活作对比,只会感觉不平衡。”
步入中年的婚姻似乎完全被两极分化,大部分女性追求的理想婚姻破碎,却还是陷在对“完美男人”的幻想中无法自拔。
海因茨·胡科特的自体心理学中,“理想化”作为核心概念之一:
指的是个体通过将他人或者某物视为完美无缺的对象,以满足其心理需求或调节心理状态的过程。
例如,孩子会将父母视为无所不能的存在,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粉丝会将偶像视为完美的存在,从而获得虚幻爱情的体验和满足感。
通过理想化,个体可以通过想象赋予对象自己需要的特质,以此来抵消自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也就是说,你在理想化什么,你需要的东西就是什么。
于是你将这样的需求投入在现实男性身上,却忘了问问自己:“他真的能做到这些吗?我有什么值得他去做到这些呢?”
只有真正看到了现实中的异性、同时也看到现实中的自己,才能让我们建立起真实有效的人际关系,避免过度理想化带来的失望和挫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祛魅”其实并不难,当你将自己投入在某个人或者某个物体上的带有强烈情感、强烈目的性;
非现实性幻想等等因素全部剔除,转变为更加理性、客观的认知,祛魅就完成了。
这个过程的重点是什么?不是祛魅的对象、不是你的真实目的、也不是如何转换视角,理性看待对方。
是你自己的情感。
现在,请想象你认知中的最完美的“白马王子”:他首先一定是长相帅气,高个子,有着完美的身材,多金而位高权重;
而后必然是拥有很多令你着迷的品质,比如善解人意、忠贞、勇敢、野性或温柔、开朗或稳重、能够给足你安全感、愿意为你奉献出一切。
你也知道幻想是假的,但当这个虚拟的人物被塑造出现之后,你还是无可救药地沉迷其中。
虽然幻想是假的,但是你的感情是真的,你的爱是存在的。
你希望自己变为这个完美伴侣的独一无二,希望他能保护你、宠爱你,希望能从他这里体会到优越感和安全感。
所有维系这一切的重点,全部都是——你的爱、你的情感。
你想要爱自己,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爱,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种爱,所以你创造一个形象,将自己放到一无是处的地位上。
即使这样,这个“形象”还是愿意爱你,你自己简直是这世界上最好的、最值得被爱的人!
没错,你确实值得被爱,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你自己。
因为你自己根本就是不完美的人,而这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全方位契合你的伴侣;
如果你学不会爱自己,那么无论是多么完美的婚姻都拯救不了你。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非常矛盾:既然我想要爱自己,为什么却要在爱情的幻想中将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而后塑造一个形象来保护自己呢?
很简单,因为你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做不到”。
你确确实实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赚不到钱、周围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压力纷至沓来、父母的期望就像重担。
所以,你认为自己没有办法爱自己,因而只能将这样的需求投射在外部人群身上。
在婚姻中你渴望自己被呵护,但婚姻的本质是资源交换;你用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丈夫对比,内心充满失望和期待被辜负的落寞。
但其实,你根本就是错看了自己。
心理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揭示了人类建立自我认同的机制和内在的虚幻性。
我们的自我认同依赖于他者(社会评价、社会期望、社会压力等等)的投射,而非是我们的内在本质。
人们总是喜欢通过外部标准塑造自我,这种认同是“去中心化”的。
你以为自己在十米高的地方,所以不配获得幸福的生活,你塑造一个理想化的人;
让他站在一百米高的地方俯视你,于是你在虚拟空间得到了幸福。
可如果我说,你其实就站在七十米高的地方呢?
我们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生也不是“必须完美”的。多给自己一点正向反馈,将眼光落在现实中,不要执着于理想婚姻中的白马王子。
因为我们要做的祛魅,其实不是给男性祛魅,是给我们自己的感情祛魅;
我们要做的赋魅,也不是为自己赋魅,而是为自己可能拥有的一切价值而“赋魅”。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